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干地黄的功效与作用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干地黄的功效与作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地黄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功效呢?
(亲请点击右上方关注我谢谢!)
一、地黄
1.多年生草本,地黄体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细胞长柔毛和腺毛。根茎肉质肥厚,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直径可达5.5厘米,茎紫红色。
2.花
花具长0.5-3厘米之梗,梗细弱,弯曲而后上升,在茎顶部略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几乎全部单生叶腋而分散在茎上;花萼钟状,萼长1-1.5厘米,密被多细胞长柔毛和白色长毛,具10条隆起的脉;萼齿5枚,矩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抑或多少三角形,长0.5-0.6厘米,宽0.2-0.3厘米,稀前方2枚各又开裂而使萼齿总数达7枚之多;花冠长3-4.5厘米;花冠筒状而弯曲,外面紫红色,(另有变种,花为黄色,叶面背面为绿色)被多细胞长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钝或微凹,内面黄紫色,外面紫红色,两面均被多细胞长柔毛,长5-7毫米,宽4-10毫米;雄蕊4枚;药室矩圆形,长2.5毫米,宽1.5毫米,基部叉开,而使两药室常排成一直线,子房幼时2室,老时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无毛;花柱顶部扩大成2枚片状柱头。
3.叶
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略带紫色或成紫红色,长2-13厘米,宽1-6厘米,边缘具不规则圆齿或钝锯齿以至牙齿;基部渐狭成柄,叶脉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
4.块茎
一说六味地黄丸,几乎无人不知,是由六味中药组成的滋补良方。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地黄。
地黄分为生、熟两兄弟。熟地黄就是六味地黄丸中所用的,是滋补肝肾的良药,而生地黄,另有一番妙用。
地黄是“四大怀药”之一
中药地黄,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根部,以河南焦作的为佳,称“怀地黄”。与同是产自河南焦作的菊花、山药、牛膝齐名,是大名鼎鼎的“四大怀药”之一。
地黄入药,可以用鲜品、干品,也可加工成熟地,于是便有了鲜地黄、生地黄以及熟地黄之分。
鲜地黄,清热凉血有奇效
鲜地黄,就是新鲜采收的地黄,洗净除杂后,切厚片或绞汁使用。
地黄的采收时间很有讲究,李时珍曰“八月残叶犹在,叶中精气,未尽归根,二月新苗已生,根中精气已滋于叶,不如正月、九月采者殊好”。如今,人们仍然遵循这一规律,于秋冬时节采收地黄。
鲜地黄性寒,清热凉血的功效尤为显著。它的功效与生地黄很相似,常常“不分彼此”,医生开的药方上若写着“地黄”,用药时选鲜地黄、生地黄都可以。
药材生地有什么用?
生地,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怀庆地黄,生地的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心,肝,肾经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又可以搭配侧柏叶,生荷叶等凉血止血的药物一起,止吐血,便血,等等一切不正常的出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伤津,常与麦冬,沙参,玉竹等等,还可以消渴证常以其它药物配伍。
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鲜用,称鲜地黄;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称生地黄。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应用,
1,生地黄甘寒质润,苦寒清热,入营,血分,为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用来治疗温病热入营血,壮热口干,神昏舌绛,常与玄参,金银花等同用,如清营汤。热病后期,余热未尽,夜热早凉,常配伍青蒿,鳖甲等同用。
2,生地黄甘寒,能于清热之中养阴生津。可用于各脏腑的阴虚燥热证。若热病伤津,口渴多饮,常与麦冬,沙参等同用。
生地黄主要含地黄苷,地黄苦苷,甾醇苷等数十种环烯醚萜苷类,其次为糖类,并含有20余种氨基酸及有机酸,豆甾醇,维生素A等物质,微量元素等。能加快骨髓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强免疫功能,抗放射,保护肝脏,降血糖,降血压,抗肿瘤,止血利尿等药理作用。
注:生地黄性寒而质润,所以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用。另:少数患者服药后,可出现腹痛,腹泻,头晕,心悸,疲乏等反应,但继续服药后可自行消失。
生地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鲜用者称为“鲜地黄”;若将地黄缓缓炽焙至约八成干入药者,称为“生地黄”、“干地黄”。
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入心、肝、肾经。功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主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尿血、咳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内服:煎汤,10~30g,鲜品加倍;捣汁或熬膏。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生地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者不宜使用。
1.对血液系统作用:地黄具有止血和促进血细胞增殖的药理活性,同时可以通过影响白血球和血小板来抗炎。
2.对免疫系统作用:地黄可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3.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生地黄经蒸制后成为熟地黄,能改善学习记忆,具有一定的益智作用。
4.对肾脏的作用:地黄对肾脏有明显的缺血保护作用。
5.降血糖作用:地黄在中医药领域一直用于治疗消渴病,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干地黄的功效与作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干地黄的功效与作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