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砂仁后下药什么时候放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砂仁后下药什么时候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副药是不是要煎两次,然后把两次煎的药液合并分两次喝?
基本上都是煎两次,煎一次就喝了再煎,讲究一点的是像你说的情况,煎两次合在一起分两次喝,之所以这么做,多半是医生交待的,考虑到第一次煎药汁没能充分释放出来,两次合在一起是让药力再均衡。其实两种方法都没问题,不存在绝对性。
看看这些回答就知道,十个人十个说法,千差万别,根本就是自以为是的信口开河,想当然的说法,中医就这个德行,全是扯蛋。现在有几个坐堂中医不是随意增减剂量,美名其曰辩症施治的? 又有几个坐堂中医不为了追求利益,随意添加一些可有可无的贵重药材美名其曰佐补的? 这都成了普遍的行规了,我太了解了,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我跟坐堂中医这行太有关系了。
感谢邀请!记得小时候家里熬中药,每付药要熬三次,喝三天,每天两次。
现在看中医,医生会嘱咐,一副药熬两次,把两次熬的药汤和在一起,喝两天,每天两次。(不是分两次喝,而是分四次喝。)
现在想想,可能是小时候家里穷,生活困难,想着多熬几次,就能多喝几天。为了省钱,把药渣捡着吃的都有。其实,中药熬两次,药效几乎都释放完了,再熬也没啥意义了。
现在看病有中医,有西医;药有中药,有西药。西药吃法简单,疗效快,但治标不治本。中药药效来得慢,但后劲大,治标又治本,就是药汤难以下咽。良药苦口就是从这来的吧。
熬中药几个要点一定要知道,否则疗效会大打折扣。
(一)器具:熬药最好用砂锅,或不锈钢锅(盆),绝对不能用铁锅,听老人讲,用铁锅熬药会产生毒素。(不知是真是假)
(二)浸泡:把一付中药(切记是一付),全部放入砂锅,加入凉水,水一定要把药淹没。浸泡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
(三)熬制:大火把水烧开后,转小火,熬半个小时后,把药汤倒出,切记,此时药汤不宜倒完,要留少许,再加入开水,还是要把药淹没,再熬半个小时,把两次熬的药汤和在一起。
(四)服药:熬好的药,分两天喝,每天早上和晚上饭后喝。药汤不要太热,温温就行。药汤太热容易引起恶心,呕吐;并且要饭后喝,空腹喝会刺激肠胃,引起不适。喝药时,要屏住气,一口气喝下,不要浅尝辄止,一点一点抿。喝的越慢,越难下咽。(经验)
有的中药里含有特殊成分,医生会特别交代,怎样熬制,一定要遵守医嘱。比如,有的药要先熬制,有的药要后放入……
中药是非常讲究的。 各地方中医流派不同 喝药的方法也不同。连喝药时间也有讲究 不是只要灌下去两煎就可以了 比如成都一副药可以煎三次 然后混在一起分三次喝完。而上海 解放前就有中药房代煎中药 叫头煎二煎分别装在不同颜色的小暖瓶里 工人师傅用自行车送药上门。现在都改成煎药机 塑料袋密封好快递送上门。传统老中医对中药浸泡的时间非常讲究。感冒药泡的时间短 煎的时间也短。滋补类的药泡的时间长 煎的时间也长。癌症的药分量大。一般有医嘱。而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药上海中医会叫你煎二次 喝了再煎一次。用来泡脚。借以活血散瘀
中药煎药“先煎后下”指哪些?
众所周知,中草药的煎熬很有讲究,譬如煎药容器以沙锅和陶罐为最好,铁锅、铜锅、铝锅和锡锅不能用来煎药。现在的问题:中药煎药“先煎后下”——又是其中的一种讲究。那么,什么是中药煎药“先煎后下”?“先煎后下”指哪些呢?下面咱们就谈谈。
什么是中药煎药“先煎后下”?
先煎就是在正式煮其他药之前,这味药先煮,也就是先煎药物先放入容器内加水单独煎煮,一般煎煮时间为半小时左右,接下来才可以放入其他药物同时煎煮。而后下药指的是在其他药物快要煎好时,最后投入的药物,一般来说后下药只要煎煮5~10分钟的时间即可。
为什么有这种讲究,都是哪些药物需要注意这些呢?
1、先煎药物。
中医认为需要先煎的药物多是介类药和性重质坚的矿物药、毒性药物,如磁石、龙骨、石决明、鳖甲及乌头、代赭石、牡蛎、珍珠母、龟板、附子等。质地坚硬的矿物药及介类药等,打碎并延长熬煮时间可把有效成分熬出,从而增多煎液中的药效成分。而乌头、附子等药物的有毒成分主要为乌头碱,久煎后毒性成分可被分解、减弱,而药物内的其他有效成分也随着时间延长增多。
2、后下药物。
需要后下煎煮的药物多是一些药性轻散、气味芳香的药物,并且也是一些久煎后会减低药效的药物,这类药物主要有木香、鲜佩兰、薄荷、砂仁、鲜藿香及钩藤等。
之所以要后下还因为芳香轻散的中药内多含有挥发油,具有理气止痛、发汗解表等功效和作用,如薄荷当中的挥发油具有发汗解表退热的作用,而砂仁挥发油可以起到理气止痛的作用。如果放入水中久煎就会导致气味散失,让药效降低、丧失。此外,虽然钩藤不是具有芳香轻散等功效的药物,但其中的有效成分钩藤碱在煎煮超过20分钟后就会被部分破坏,从而会导致降压效果变低、失效。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知道煎熬中草药的一些讲究,记着熬药前,谨遵医嘱。
中药材有以下几种特殊煎煮方法:
1、 先煎:先煎者,如无特殊说明,应先冷水浸泡30分钟,先煎10-15分钟后放入其他药同煎。需要先煎的药一般为比较难于煎出有效成分的药材和有小毒药材,例如:生石膏、生龙骨、生牡蛎、黑附子、生半夏等
2、 后下:后下者,应在第一煎药物煎好前5-10分钟放入后下药。需要后下的药一般为含有挥发油的药材,例如:薄荷、钩藤等
3、 分冲(冲服):分冲者,用煎好的药汁送服该药。需要分冲的药一般为粉末药,例如:三七粉、珍珠粉、羚羊粉、松花粉等。
4、 烊化:烊化者,将该药放入煎好的药汁中,不断搅拌,将其溶解。需要烊化的药物一般是各种胶类药物,例如: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
5、 包煎:包煎者,将药物放入包煎袋,包好后与其他药物同煎。需要包煎的药物一般为煎煮时容易沉底或糊锅的药材,例如:车前子、旋复花等
6、 另煎(单煎):另煎者,将药物单独煎煮后,取汁。需要另煎的药物一般为比较贵重的中药材,也是将这些药材单独用凉水浸泡30分钟,然后大火烧开,再小火慢慢煎煮15-20分钟,将药汁滤出后和其它不单煎的药物的药汁混合,一起服用。例如:人参、西洋参等
7、砸碎:就是将药材打碎或粉碎。需要砸碎的药一般为种子类药材,例如:砂仁、苏子、莱菔子、牛蒡子等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我是一名中医大夫,对于你问的这个问题的话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
中医的煎药是有很多讲究的,尤其是在古法中医。有先煎后下,烊化,还有水冲等等。
通常情况下来说,先煎的药,一般是多见于矿石类的药物,比较难以出位的味的药物。例如,磁石龙骨牡蛎,决明子,等等。
还有还有一些有毒的药物需要通过久煎,来减毒,例如附子乌头,生半夏。
这里需要久煮的药,就需要先下。
至于后下的药是不能久煮的,这里要是多,含,芳香类的,还有富含挥发油的,这里药物主要取"其气"。一类主要是用来治疗表证的药物。再有一类譬如用大黄来泻下,这个时候用他的其他的气,就需要后下。如果是取其味的话,就不需要后下。
常见的有紫苏叶,薄荷。这里要是,稍微煮一煮就可以了,主要是用来发汗解表的。
还有一些根本,就不需要煮的。例如阿胶稍为趁热烊化就可以。还有一些是直接融化就可以了,例如芒销。
小结一下。中药的功用是靠中药的气和味来发挥作用。用"气"的功效就不能久煮,如果需要用它的"味",就需要煮煮久一些。
很多中医药知识,可以关注中医二羊的头条。
哪些中药需要先煎,后下,包煎,单煎,烊化兑服,冲服或砸碎?请看逸仙药师介绍:
1、先煎:用水提前先煎煮15-30分钟,然后将其他药加入同煎。
如矿物、贝壳、动物角甲类类(包括生龙骨、生牡蛎、生赭石、生磁石、生紫石英、生寒水石、自然铜、生龙齿、生瓦楞子、生石膏、生石决明、生蛤壳、生珍珠母、瓦楞子、玳瑁、枫斗、龟板、鳖甲、水牛角、鹿角霜等)先煎能增加溶解,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如附子、川乌、草乌、黑丑、商陆、生南星、生半夏等先煎能降低毒性和毒副作用。
2、后下:待其他药煮到最后5分钟时才加入同煎。这是因为某些药物由于含有挥发油,有芳香气味,药性容易挥发,久煎易丧失有效成分,所以煎煮时间宜短。
如含挥发性成分的饮片如薄荷、砂仁、木香、木通、藿香、豆蔻、降香、沉香、鱼腥草等;久煎后有效成分易破坏的饮片如钩藤、苦杏仁、徐长卿、大黄、藏红花、番泻叶等。
3、包煎: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在煎煮过程中易粘锅糊化,故需包煎。
含黏液质较多的饮片如车前子、兔丝子、蚕砂、马勃、葶苈子等;富含绒毛的饮片如辛夷、旋覆花等;花粉等微小饮片:如蒲黄、海金沙、蛤粉、滑石粉、青黛、六一散等需包煎。
4、单煎:一些贵重中药如人参、西洋参、西红花、羚羊角等宜单煎。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砂仁后下药什么时候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砂仁后下药什么时候放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