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黄芪在中药起什么作用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黄芪在中药起什么作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黄芪的药理作用是什么?
黄芪的功效是什么?
黄芪是豆科黄芪属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其味甘,性微温,具有补气升阳、利水消肿、固表止汗、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
黄芪中主要含有黄芪皂苷Ⅰ、大豆皂苷Ⅰ、夹膜黄芪苷Ⅰ、香豆素、多糖及氨基酸等成分。据现代研究显示,黄芪具有抗疲劳、抗应激、抗肝损伤、抗肺损伤、利尿与抗肾损伤、促进造血、调节免疫功能、延缓衰老、调节胃肠运动、调节血脂、降血糖等作用。
中医认为黄芪可用于食少便溏、气虚乏力、久泻脱肛、便血崩漏、气虚水肿、表虚自汗、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痹痛麻木、半身不遂、痈疽难溃等。现临床上可用于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乙型肝炎及防治感冒等。
对于阴虚火旺或饮食积滞的人慎用。
本内容由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医科 主任医师 刘玉兰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雄药师。
黄芪,药食同源的一味药,是中医补气之要药,作为中医常用的药物之一,其《神农本草经》中最早记载了黄芪的功效,提到了黄芪具有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的作用,能够增强机体抵抗力,常用剂量为9〜30g。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黄芪的其他功效被逐渐挖掘出来。
黄芪性甘而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作用。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现代研究表明:黄芪中含有黄酮类、皂苷类、多糖类、氨基酸类、生物碱类、有机酸类等多种化学物质。
自古以来黄芪在临床各科疾病中的应用就已相当广泛。下面介绍黄芪在各疾病的药理作用:
①改善心功能:黄芪的强心利尿作用对促进心脏功能恢复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能够有效增强心肌收缩力,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黄芪治疗能够发挥明显的强心作用,提高心脏排出血量,改善左心室功能。
②脑保护:黄芪的抗氧化活性较强,能够有效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清除人体内的过剩自由基,保护脑细胞。
③神经保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与神经损害因素增强及神经保护因素减弱有关,而黄芪甲苷能够同时改善损害性因素及保护性因素。
肾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黄芪都具有一定效果。
④调节血压作用:黄芪可以采用双向调节作用缓解血压水平,同时具有扩张周围血管、有利尿降压、降低动脉压、降低肺动脉压及右心前负荷,进而改善心功能。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黄芪在临床的功效有很多,是郑医生经常使用的一个药物,核心的功效体现在补气。
1、补益中气,健脾益肺。通过健脾益肺提升人体的中气,能够用于各类脾胃虚弱,肺气不足的病症的治疗,比如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
2、黄芪有升阳的作用,药性轻灵,能够升阳气,用于中气不足,阳气不足而导致的内脏下垂的治疗,最常用的药方是补中益气汤。
3、黄芪也有利尿消肿的作用。主要用于气虚阳气不能化气行水类型而导致的水肿病症,常用于肝性肾性而导致的水肿病症。
4、黄芪有脱毒生肌的作用。经常用于气虚不能敛疮而导致了皮肤粘膜溃烂久久不能愈合的症状,但不适合用于热毒类型。
5、补气活血。通过补气,能够鼓动血脉运行,促进血液循环,也经常用于气虚血瘀而导致的头晕、头痛、肢体偏瘫、麻木等病症,比如补阳还五汤。
6、补气固摄。黄芪经常用于气虚不能固摄体液而导致的自汗盗汗、出血、遗尿等病症的治疗。
7、补气生血。通过补气推动气血的生成,和补血药的配伍相得益彰,比如黄芪配当归。
8、补气通络。比如黄芪桂枝五物汤能够治疗阳气不足,受风寒邪气闭阻而导致的颈肩关节酸痛等病症,在临床上黄芪也经常用于各类气虚,正气不足而导致的痹证。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更多中医科普,点头像关注郑医生,有疑问可以私信……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黄芪在中药起什么作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黄芪在中药起什么作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