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气活血是什么意思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行气活血是什么意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医讲气血,那么到底什么是气呢?
元气是先天之精所化生,发源于肾,借助三焦之道通达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
宗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来的水谷之气结合而成,聚集于胸中,其功能主要是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的运行。
营气与卫气皆由水谷之气化生,但营气运行于脉中,内注五脏六腑,外营四肢。
卫气运行于脉外,其主要功能是保卫体表,抗御外邪入侵。五脏之气,也就是五脏功能的具体体现。
气的根本在肾,来源于肺、脾,升发疏泄于肝,帅血贯脉而周行于心。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的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血的运行,津液的输布,都要靠气的激发和推动,如气虚则推动作用减弱,生长发育迟缓,脏腑,经脉的功能减退,或者发生血行瘀阻,或发生水液停滞等各种病变。
人的体温调节依靠气的温煦作用,如气的温煦作用不正常,可出现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等症状。气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如果气虚则外邪容易侵袭。气的固摄作用,表现在血液、精液、尿液的控制。如气虚而固摄作用减退,可导致出血、遗精、遗尿等。气化作用的意义有二;一是精气之间的相互转化;二是脏腑的某种功能活动,如膀胱的气化功能。
气的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而气的升降出入,具体体现在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以及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如肺主呼吸,有宣有降,吐故纳新;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心火下降,肾水升腾;以及脾升胃降等等。如气的运行阻滞,或运行逆乱,或升降失调,出入不利,便要影响五脏六腑、上下内外的协调统一,而发生种种病变,诸如肝气横逆、胃气上逆、脾气下陷、肺失宣降、肾不纳气、心肾不交等等。
1、气虚
病因:多是由于久病、年老体衰、饮食失调等因素所致。其病机主要为元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致。
表现:患者多表现为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自汗、舌淡、脉虚无力等。
中医里气代表阳,代表功能,人的肉体代表阴,我们常说人活一口气,如果人没气了就死了,就变成下阴实了,只有肉体没有灵魂,当然像肿瘤了癌症了,中医称其为局部的阴实,就是那是一团死肉,阳气不能到达,我们常说一个人的阳气足就是这个意思
中医源于道,是一门宇宙生命自然科学。襄括了天地人万物之道。中医中的气,指什么呢,从大的方面来讲,可分体外之大气,体内之血气。本文指的是人体内之气血。所以本文只讲体内之气。
体内有几种气呢,大致如下六气
一是息气。此为先天之气。即气从体外口鼻吸入肺泡。与肝血融合而入心室,经心室血泵作用而达周身内外。目前,此气在传统中医治病中几乎被忽略。只有在道家功法中作为吐纳导引术发生作用。
二是营气与卫气。此气与卫气,为脾胃产生。脾为后天之母。食物水谷入脾后即生此二气。营气与血,荣五脏六腑四肢八胲。卫气入皮,经络而通达全身,以卫外邪侵入。
三是元气与真气,元气由肾精所生。肾为先天之母。后天中脾克肾,先天中脾生肾。故而肾通营气。营气入脉周流全身而纳于肾,营生精而精生气,精气即元气。元气入经而称真气。
五是脏气。腑腑之气是各自器官在各宫中运转而成。源于心肾相交之道。犹如太阳月亮之轨。中医之脏器,有阴有阳,有静有动。而阴阳交合动静相冲,气即生焉。此气者,犹如体外者大气。体内称宗气(中气),宇护三焦,五脏六腑。
内经云,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此气通常以息气(吸入之气)而论。殊不知上之六气实皆为血母。其中经气者,乃为血头,又曰血神。南怀瑾曰血头者此焉!子午流注当令者此焉!若针刺刺中血头者,其命瞬休焉!是故针刺学者,必遵忌时而莫强行,否则悔之晚也!
血者,阴也,气者,阳也。气血之道者,即阴阳之道焉!内经曰,善阴阳者,长生也。三楞曰,懂气血者,亦长生也。
何也?五血六气之道焉!
三楞道人2020.8.5酉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行气活血是什么意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气活血是什么意思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