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陈皮药名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陈皮药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药血余炭是什么,有什么药用价值?
中药血余炭是人的头发洗干净后的加工品。由于中医有“发为血之余”之说,故而得名血余炭。
其制作过程是,将收集来的人发,除去杂质,用碱水洗干净,然后晒干,放入瓷器钵内,盖严用泥封固,并盖上少许大米,烧至米成黄色为度,等冷后取出,退去火气,研成极细粉末备用。
血余炭性平味苦,入肝胃二经,具有止血散瘀,补阴利尿的功效。主要应用于:1、衄血(鼻出血)、咯血、吐血、血淋、便血及崩漏等。血余炭有收涩血的作用,但又能散瘀,故而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使用时常与其他止血药配伍应用,如治疗上部出血,可用本品研成粉末加入鲜藕汁中服用。治下部血,可与棕榈炭同用。2、由于血余炭有补阴利尿的作用,故而常配伍滑石、车前草,用于治疗小便不通。
以上是有关血余炭的一些中医常识,望能对大家有所认识和帮助。你的点赞是给我的鼓励,你的留言是给我最大帮助。谢谢!
血余炭,又叫血余.发炭;来源为人科人的头发经加工炭化后而得。(收集人发,除去杂质,碱水洗净,晒干。放瓷器钵内或锅内,盖严,用泥封固,盖上放米少许,煅烧至米成黄色为度,待冷取出,退去火气,敲成小块。(待用)。
血余炭,是一味“收敛止血中药。”
【性味.归经】苦,平。归肝和胃二经。
【功效】止血消瘀,补阴利尿。
【适用】用于吐血,衄血,血痢,血淋,崩漏,小便不利等。
【应用】
1 .用于多种出血证。血淋.咯血 .衄血等。(血余炭止血兼能消瘀,故有不留瘀为患。治崩漏下血,常与陈棕炭.侧柏叶等同用。创伤出血或溃疡不收,为细末撒布,又能止血生肌。吹入鼻腔,治鼻衄颇效。)
2.用于小便不通,常与滑石同用,有利尿之效。
【用量】一般研细末冲服,每服1.5一3克。入煎剂6一 10克。
附:
血余炭,又叫乱发炭、人发炭等等,是利用人的头发制成的碳化物。将人的头发收集起来,除去杂质,洗净,并用碱水洗去油垢,漂净晒干,焖煅成炭即可。本品为不规则的块状,色黑发亮,状似海绵有很多细孔,体轻质脆。置于干燥通风处保存。
血余炭使用历史悠久,为常用中药,原名乱发。《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五窿,关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疗小儿痫,大人痉。”《名医别录》中载:“主咳嗽,五淋,大小便不通,小儿惊痫。止血,鼻衄烧之吹内立已。”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言:发者血余。故名血余炭,沿用至今。
祖国医学认为血余炭味苦,性平,微温;入肝、胃经;功能止血、化瘀、利小便,用于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等出血诸症及小便不利等。用法用量:4.5-9克,内服;或熬膏外敷。体内有瘀者忌服,胃弱者慎服。
现代研究发现人发的主要含有蛋白质、灰分、脂肪、黑色素、氮、硫及多种矿物质。实验表明,血余炭能缩短血凝时间及血浆复钙时间,还有一定的抗炎抑菌的作用,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及弗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血余炭善入血分,有收敛止血之功,且能消瘀,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可用于各种出血症,不论寒热虚实皆可。熬膏外敷能止血、消肿、祛瘀,生肌敛疮,可用于痈肿、溃疡、水火烫伤、跌打损伤等症的治疗。血余炭苦降下行,有化瘀利窍,通利水道之效,可用于治疗小便不利。
中药血余炭,是人发制成的炭化物。收集头发,除去杂质,然后用碱水洗去油垢,清水漂洗干净,晒干,焖煅成炭即成。《本草纲目》:“血余,故能治血病,补阴,疗惊痫,去心窍之血。”血余炭味苦,性平,归肝、胃经。功效止血化瘀,利尿,生肌敛疮。主治各种出血证,小便不利。治水火烫伤多外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研末1.5~3g。外用适量。
血余炭的主要成分是一种优质蛋白,含水分12%~15%,灰分0.3%,脂肪3.4%~5.8%,氮17.4%,硫5.00%。亦含黑色素。灰分中含有金属钙、钠、钾、锌、铜、铁、锰、砷。
药理作用:
1.止血:血余炭能明显缩短出、凝血时间及血浆复钙时间;
2.抗菌:血余炭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及福氏痢疾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1、治上消化道出血:血余炭3~9g,加入鲜藕汁20~40ml中口服,每日3次。治疗 25例,痊愈23例。〔新中医 1972;(5):35〕
2、治烫伤:血余炭(研细),凡士林适量,调匀涂创面处。用时先洗净创面,如有水泡,剪破后用消毒棉球拭干。涂药后用消毒纱布包扎。头面部每天1次,其他部位2~3天1次。〔福建中医药 1961;6(2):64〕
健脾丸,归脾丸,启脾丸功效上有什么区别?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健脾丸,归脾丸,启脾丸均是调整脾胃的常用中成药,它们名称接近均有强壮脾胃的效用,可促进脾胃的运化饮食的能力,纠正脾胃虚弱的临床表现,所以,在功效方面有相似之处。同时它们各自的方药配伍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其侧重方向有所不同。
例如健脾丸方以参,术等补脾药为主,配伍了消食行气药(麦,楂),针对脾胃虚弱为主要病理改变,并由此引起的食积不化,消化不良等脾虚问题。启脾丸的核心补脾方药与健脾丸相似,不同点在于补脾药占比大,同时结合了消食利湿药,使得本方适合脾虚日久伴有食积湿滞的问题。归脾丸选用了参,芪等健脾补气药,配合了较多的养血宁心安神之品,健脾补气可以达到气旺能统摄血液,防止脾虚不能统血而造成的出血,同时,养血安神的作用可使本方实现心脾气血同补的效用。
★健脾丸消食与补益兼用
- 饮食水谷经脾胃的运化吸收,以保障人体的日常生命活动,因饮食方面的过饥过饱,长期熬夜,缺乏运动或没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导致脾的运化饮食功能减退,就会形成脾虚饮食不化的病理改变,出现慢性的食少腹胀,嗳气打嗝,长期的大便不成形等症状。
- 清代医学家汪昂在他所著的《医方集解》一书中自拟了健脾丸方,他认为“脾虚气弱,不能运化,所以故用参、术补气,陈皮利气,气运则脾健而胃强;饮食不消,须助用消化之品,故用山渣消肉食,麦牙消谷食,枳实消积化痞。补消合用,饮食既消。
- 综上所述,健脾丸是专为脾虚所致饮食积滞而设立,以补脾为基础,增加了消食化滞的药物。健脾丸的核心问题是慢性长期的脾虚问题,病人应该具备反复发作的脾虚表现,如突发性的急性腹泻不适合本品。偶尔的饮食过多,突发的嗳气酸臭,腹胀等表现属单纯饮食积滞,并未发展到脾虚问题时,也不主张使用本品。
★启脾丸药性温良,健脾与消食利湿同用
- 启脾丸出自清代的《经验良方》,是根据古方参苓白术散化裁而来,较健脾丸中增加了山药茯苓莲肉等健脾益气的药物,使得本方的健脾补脾作用增强,增加了少量的利水渗湿药,是防止脾虚日久导致水液停滞,针对水湿不化大便溏薄的症状表现,本方的脾虚便溏应该是慢性反复的溏泄腹泻,特别是儿童吃的过多喂养不当导致脾虚湿滞证。
- 全方药性温和,适用于慢性脾虚的小儿或者脾虚体弱饮食过少的人群。
★归脾丸健脾养心,增加气血来源
- 脾具有运化饮食的功能,饮食精微是气血的源头,所以脾胃被称作后天之本,气血之源。人体的脏腑功能,精神活动,体质状态离不开气血的支持和营养,脾虚时间过久可发展为气血亏虚,气血不足后血不养心,就会导致心悸胸闷,神志不宁出现的失眠多梦,形体乏力,头晕健忘,舌淡脉弱等气血亏虚问题。
- 同时,中医认为脾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具有统摄血脉中的血液,以防止血液外溢引起出血,《景岳全书》中说“忧思过度,损伤心脾以致吐血咯血”。忧愁思虑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影响脾胃的运化推动,长此以往,就可损伤脾胃,导致脾不统血,引起各种慢性出血。
- 归脾丸出自宋代医学家严用和之手,是以健脾益气为主要的配伍核心,配伍了养血安神之品,健脾使脾胃健运饮食,气血来源充足,以营养心脾脏腑。益气则是加强脾气的统摄血液的能力,防止脾虚出血的问题。《医碥》中提到:脾气虚弱,不能运血归经,故用参、芪、术、草以补脾,又用木香引之(木香理气,使补而不滞);气虚则易散,故用枣仁以敛肝;血不归经则心失所养而不宁,故用圆肉、茯神以补心。
- 归脾丸禁用于心胃有热,脾胃湿热的人群,如反酸烧心,口臭便秘,失眠心烦,不易入睡,舌红苔黄者属于药证不合,不可使用。
总结
三方都使用了健脾药,但功能各有所偏,脾虚人群无论是伴有食积,湿滞或者气血亏虚,都应该注意饮食规律,清淡适宜,不熬夜,多运动,复杂情况咨询专业的医生或请中医师给予判断。不可自行滥用药物。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陈皮药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陈皮药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