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药名口诀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药药名口诀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怎样记忆中药药性?
谢谢,
要记住中药药性不是个简单的事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掌握中药药性,经常背诵关于中药方面的经文。首先是背诵药性赋 ,这是药学入门级别的课程。其次是熟读中药基础知识讲义。再就是去野外实地采集药材,熟悉一些中草药生长环境、气候、方位等等,这是记忆药材的药性比较可靠而且是非常必要的课程。
大刀豆,药童拍摄于深圳
当然这其中是有些读书的技巧和国语熟练程度以及对于古汉语文言文的掌握,才能更好地去记住中药药性。
熟悉中药材命名和分类,对于记忆中药材的药性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比喻“紫草” 因其根色紫而命名,“红花”因其花色红,故名“红花”。药性属于热性的;而“五味子”,因其皮酸、肉甘、核中有苦辛又有咸味,五味具备故名“五味子”。这样一下子就可以理解了它们的药性性味,随后记忆也就扎实很多了。
木瓜饮片,自己炮制的药材,药童拍摄于深圳
把中药材进行合理的分类,对于药材药性的记忆也有很多帮助。比喻把作用大致相同的药物进行归类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按药材功能疗效归类,如,解表药,祛风湿药,驱寒药,清热燥湿药,解暑药,解表发散风寒药类等等,熟悉了这些中药材归类,对于记忆药材的药性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补虚类药材大多数是温热性味的中药材,如人参大补属热性药,而枸杞平补就属于温性药。而消炎去火类药材多数是属于寒凉性质的,如黄连,黄柏都可以消炎止痢属于寒性药材,而车前草利尿消肿性味比较缓和也属于凉性药材了。
红桃K,药童拍摄于深圳
卜:须读五行,五色,五味,较易入门,举个简单道理,比如中草药你未知药用之前,须认识造形,色泽,等等,如简单几句话:生毛拔毒公,空心是先锋,方能通经络。泥能拔毒脓......(泥意是枝或叶折破流出的白色殖物液体)至扵有毒无毒须老师指点,方能用之,这是入门大概小认识,还有许多歌诀......
中药记忆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要注意中药里的药名,其中含有很多密码,可以破解,也可以便于我们记忆,不要死记硬背:
比如升麻,肯定是往上升的;沉香它是往下沉的,用于人体它也会往下沉,它能降气。再比如:番泻叶有“泻”肯定有通便的作用;益母草肯定对女人有用;决明子、夜明砂带明字,都能明目;泽泻用于利水湿、孩儿参用于孩子气虚、续断、骨碎补肯定与治疗跌打损伤等等。
植物类的药,看它长在植物哪个部位,就可以以确定其性质和走向。比如桂枝、桑枝都是走四肢的。比如花叶在植物最表层,它能发散清香。用于人体也有生散的作用。凡子必降,种子成熟都要掉到地上,所以种子作用在人体都是降的。根部入药的话,靠上面的根是往上输送养料的。所以它在人体中的作用是偏往上的。下部的根,是要往下扎入泥土的,所以它的性质是偏往下走,治下焦的病。中间那一段根是守中的,治中焦的病。
金石、即金属、矿物、化石、贝壳之类。这些药都很重,药只要重就会往下走,这是它们的基本走向。
虫类的药也会钻到人体筋骨的缝隙里,把一些顽固的风寒湿邪,像从骨头上搜剔筋肉一样剔除,虫类有的善于飞行,有的善于疏土,有的善于游水,或爬行,总之是擅长走窜,因而虫类药大部分具有祛风通络之功效。
在药性方面来说,凡味属辛甘、性属温热的药物,大都为升浮药;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为沉降药,这是从药的性味,寒热方面来记忆的诀窍。
还有一点,药物通过炮制,升降浮沉会有所转化,如酒炒则升、姜制则散、醋炒则敛、盐制则下行。
还有一些中药的歌诀,朗朗上口,特别有助于中药记忆:
有毛能止血(如紫珠草),有刺善驱风,肿节治跌打,粘潺拔毒功,藤茎祛风湿,中空消水肿,花叶能升散,子实专下行,麻辣治蛇咬,芳香功止痛,酸涩可收敛,甘味补气雄,苦寒泻心火,辛辣善温中,咸味软坚好,质重能镇静。
我说的都是普遍的中药,其中也有特殊情况的中药,那就需要单独记了。中药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为了学习好中医,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中药,各人推荐倪海厦讲的神农本草经,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初学中医的人。
向大家推荐明朝太医龚廷贤所著《寿世保元》中所载药性歌括共四百味。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如:“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荣养卫。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药共四百,精制不同。生熟新久,炮煅炙烘……再加斧正,济世无穷。”把400味药性全背会,常见处方拿起来就基本知道它是干啥用的了。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药名口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药名口诀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