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两字中药名称大全 好听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两字中药名称大全 好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随便拿两味中药,怎么知道是相须,还是相畏,相杀?
基础中药知识需要掌握,但也要知道变通。
有一位老中医说,治脾胃虚寒证,用了理中丸,注意了药物的用量,也注意了药物的煎煮,但就是效果不如人意。这种治病经历,一直伴随到他四十岁左右。
后来,他不知从哪里受到了启发,加了一个方剂:失笑散。效果好到爆,不用不知道,一用就想到用。并且还发现,不管有胃痛,还是没有胃痛,加一个失笑散进去,效果都是很好。不加呢?效果就不怎么好。再根据情况,加一个吴茱萸汤,效果真是太好了。他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来一个这样的病例治一个,越治越有信心。
仔细一看,这个合方里就有人参和五灵脂。人参最忌五灵脂,在这个合方里却并不是这样的。有些老中医的经验很独特,如果去考证的话,往往得不到分。
有些老中医是有自己独特的合方的,如果学习的人不虚心,不拜师,他是不会随便往外讲的。普通方法,学了中医的基本上都会,独特的合方却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有些老中医一辈子就那么十来个独特的合方,哪能随便透露出去呢?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什么是相须、相畏、相杀
《神农本草经》中提出了中药的七种配伍关系,分别是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相杀就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杀和相畏只是主体和客体的不同,没有本质不同。比如半夏畏生姜,也可以说成生姜杀半夏毒。
随便拿两味中药,是没有办法判断相须,相畏,相杀的
相须、相畏、相杀都是在配伍关系中说的,而不是“随便拿两味中药”就可以构成相须、相畏、相杀的关系。
也就是说,相须、相畏、相杀当中,隐含了一个目的性,只有有了明确的目的性,才能确定两味药的关系。比如,麻黄汤中麻黄配桂枝,一般认为是相须关系,麻黄桂枝相须为用,共同发挥发汗解表的作用,但麻黄容易引起心悸,而桂枝又能够治了心悸,在平时有心悸的病人用麻黄汤的时候,麻黄和桂枝之间就建立了一种相畏的关系。
你好我是冯药师,要想知道随便两味药是相须、相畏、还是相杀,是需要牢记常用药的性味归经寒热温凉的,同时牢记十八反、十九畏,下面看一下相须、相畏、相杀的定义及十八反,十九畏
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可增强清热泻火效果等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云半夏畏生姜。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故云生姜杀半夏。
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贝蒌半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硫磺原是火之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弥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便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又忌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再拓展一下中药的其他四个“七情歌”
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等。如上所述,在药物七情中,论述药物基本配伍关系的只有6项。其中相须、相使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相畏、相杀表示减毒,应用毒烈药时需考虑选用;相恶表示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相反表示增毒,原则上应绝对禁止。
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如以补气利水的黄芪为主,配以利水健脾的茯苓为辅,茯苓能增强黄芪的补气利水效果等
去查阅中药十八反:疏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宻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此外,还有十九畏,妊娠禁忌。还有一点建议,不懂药不可隨便拿两味。
三七和哪味中药材相似,当归,生姜、还是人参?
你这么问我说不明白,亲近和类似两回事!它和人参类似,但是我们从来不吃?去年和一药剂师朋友聊天,谈到三七,我们这边认为药农急功近利的多?巴不得一个星期就长出来,谁知道你上多少生长素,吃完肝肾受的了吗?人的阳气怎么都是补。我们买不起野山参,用党参代替一样,加点黄芪,没有几个钱,再者说三七远在云南,没有人琢磨它!商家说法又一回事!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两字中药名称大全 好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两字中药名称大全 好听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