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医保健养生知识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医保健养生知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冬季,通过中医方式如何养生?
冬季中医养生小常识有哪些?
众所周知,冬季的气候特点为“寒”,此时人体为抵御严寒,需要储存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下面告诉你冬季中医养生小常识有哪些。
冬季中药养生小常识有哪些?
冬天季节比较特殊,而在这个季节是适合储存能量,强身健体的季节,很多人会选择在这个季节滋补身体,让身体变得更加强壮,而通过了解一些冬季中药养生小常识,可以让效果更佳。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说,在冬季要食用一些温热松软的食物,而切记不要食用一些阴寒湿冷的食物,在这一方面身体上要多加注意。
肾是先天之本,是人的原动力,对人整个身体器官运作起着极大的作用。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少咸味,在冬季,肾脏的表现一般都偏往,如果在饮食上味道比较咸的话,肾气会更旺,从而极大地伤害心脏,使心脏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常用食物如:槟榔、橘子、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醋、茶等。
俗话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冬季是储存能量非常重要的时节,是机体能量的蓄积阶段,对于身体虚弱的人是进补的好季节。小儿内脏娇嫩、易虚易实,饮食又往往不知节制,以致损伤脾胃,其在冬令的补益,当以健脾胃为主,可食茯苓、山楂、大枣、薏仁等。而青年学生日夜读书,往往休息睡眠不足,心脾或心肾虚,其在冬令的补益可选用莲子、首乌等。不少中年人身负重任,不注意休息,而导致气血耗伤,故冬令补益以养气血为主,可食龙眼肉、黄芪、当归等。
老年人本身体质就偏弱,容易出现一些疾病,再接上冬天的季节异常,故老年人冬令必须进补。老年人无病时,可选用杜仲、首乌等。若有病,则必须辨证进补。进补是为了调节身体的各种机能,使身体更健康,但如果进补过偏,则补而成害,使机体又一次遭遇损伤。例如,虽为阴虚,但一味大剂养阴而不注意适度,补阴太过,反而遏伤阳气,致使人体阴寒凝重,出现阴盛阳衰之气。所以进补要补宜适度,适可而止。
冬不按蹻。这是内经的教证。《内经》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䁥,若有私意,若已有得。逆之则伤肾,春必病温。
打开祖国医学的原传经典,所有的疾病里,最伤人的是寒。寒冷伤人。在冬季,晚上太阳下山,可以进入室内。如果没有烤火等取暖措施,已经可以上床了。早些睡。早晨晚些起来。一般按照年龄差,以50岁为一个标准。每过十年,比太阳下山早半小时进入室内;比太阳初升晚半小时出门。如果素来体质弱的,再延后半小时。让自己尽量不要碰到寒冷。三餐按时吃,吃好些。足吃、足睡。然后需要运动,可以在一天之内最热的下午3~5点进行几乎不出汗的运动。或者室内控温在18~25•c,有洗浴,能及时擦干身体。冬天尽量不要出汗。迫不得已,出汗到额头,微湿就行了。以运动不感觉疲劳,很温暖为准。
少做耗神、耗体力的运动。(包括不吃保健品、不吃滋补中药、不剧烈活动)保持纯朴安静的心身。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互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浮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季要去寒就温,穿的暖和一些,但空调和暖气一定不能开的过热过燥。冬天的时候皮毛都是闭合的,身上的阳气都藏在脏腑里,过温过燥,或者运动出汗,泄出了水分和阳气,轻则口干舌燥、嗓子干哑、牙龈肿痛等虚火症,严重的到了春季没有足够的肾水滋养肝木。
“痿厥”,痿是肝木病,四肢无力或者痛无定处。厥是肾病,手脚冰冷、容易麻木。
夏天大量使用冷气、冷饮,到了冬天又过度使用空调暖气,违背“养藏”之道,结果可想而知。
关于养生的知识有哪些?
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养生以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形神合一、整体观念、脏腑经络等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通过日常饮食起居调摄、精神情志调养与道德修养、饮食补益、方药调补、气功导引、针灸按摩、房事节养以及休逸嗜好的调适宜忌等途径与方式方法来保养生命。
《黄帝内经·素闻》上古天真论中: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这里面已经告诉应该如何养生才能活过百岁。
一、适应自然规律
“人与天地相应”,例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基本上相适应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规律,主动地采取各种养生措施适应其变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
二、重视精神调养
1、 避免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
2、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保持良好的心境。
三、房事有节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 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 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医保健养生知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医保健养生知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