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生活中用到的中医常识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生活中用到的中医常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老中医》中到底体现哪些中医知识?
前两天,我们医院那位60多岁的中医老专家还在谈论这部电视剧:
“这电视剧一出来,又会有一大群人误会中医。”
我们都应该承认,中医有着它神奇的一面,却也无法掩盖它相较起现代医学中存在落后的问题。
现在的中医发展不应该一味地抱着所谓的神奇“药材”和“疗效”不放,更要重视的是对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只有将中医的底蕴与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技术相结合,才是令传承千年的中医再一次发扬光大的最好方法。
在电视剧中,除了“老中医”翁泉海外,其他大多数出场的医生都显得势利眼、坏心肠。
而主角又被过分拔高,众所周知,中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可从剧中的表现看,翁泉海在为人问诊的过程中有着几处明显的错误,往往没有望和闻、只突出了“切”。背一背医书,随口开的药方却又能神奇地将人治好,人为夸大中医效果的痕迹太过明显。
简单说吧,药非药医非医的!中医走了下坡路了,现在山甲也保护了,用个皂刺也被疙针代替了。我去北京的大药店问有木有母丁香,服务员先给我介绍他是什么什么大学的学历的就没有听说过母丁香,嘲笑的口气引起哄笑。俺的心啊那是拔凉拔凉的!灰溜溜的出门了。
以后的中医走向令人担忧啊!!!
去野地找盘蚂蚱下酒都不存在了!田鼠也不见了!
《老中医》在央视频道播出后,引起了社会的不同反响,有拍手叫好的,有正面评价的,也有从中医角度除了肯定外,也提出了诸多情节存在缺陷和不足的,但也遭到了一部分人的抹黑,诋毁甚至否定的。这不足为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本人认为《老中医》整体是一部好的剧作,对弘扬中医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一是作为一部《老中医》剧作,首先要体现中医的善心,慈心和爱心,中医的心包含了古代中医的道文化和佛文化及释文化,中医是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是以健康养生,延长人类寿命为目的,是以立德树医,传承中医文化为宗旨。二是《老中医》的医术仅限于“望闻问切”,仅以诊疗为目的,其实中医更应关注养生理念,告诉人们如何养心,养德、养神、养志、养精、养身,全面体现中医文化的内含,三是《老中医》的医术没有全面反应一位传统老中医的真正的医疗技术,古代许多老中医不仅擅长中医内科,儿科、妇科、而且对外科尤为精通,对人体经络精通,只有具备了一个全科的中医方能称得上老中医,比如在救人时许多时候是不用中药的,按人体穴位可救人性命,古人称之为手到病除,华佗在世。一根针灸可救人性命,一个火罐可救人一命,一块刮痧板可救人一命,一味单方可救人性命,一句良言可解人心结,救人一命等等,在许多老中医的墙上为什么挂着xx神医的牌扁或锦旗呢?这就是老中医神圣的一面。所以电视剧《老中医》在这方面不夠深,不夠神,没有全面展现老中医的真实写照。
我断续的看了几集,该剧对中医的诊断方法缺乏真实感,中医的四诊不只是切脉,望气色,看舌苔舌质,问病史,飲食,大小便,痰,汗,女的还要产,经,带,不懂这些基本诊断方法,不算老中医,而且每个病都会一剂全愈,再就那个时代能在上海开医館的而且是名医的,我个人想,不可能像剧中的另两位名医的医德医风,这是我的个人看法。
中医传承几千年,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如何区分?
古人云: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无论读书.临证.授业,仍屡屡困于疑惑。古今名医,各具风格,然史说但述其奇,而不能全面观之。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考辩其案其方,临床反复实践,定能察其全貌。中医学术博大精深,却也遗留某些理论盲点,须细加辩折,不仅可在理论上理顺真关系,而回还可以在临证中开启思路。中医学术历来重视发挥灵活性,讲求知常达变。达变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医师临床水准的重要指标,然知常达变之功非一日修炼可成,除具备一定的临床阅历外,还必须得益于某些哲理启悟。不是你理解不了就成为糟粕,关键再于活学活用。好多临床哲理限于学识,未能深入辨析,只能从临床医案中以案代辩,不尽人意处颇多,还须各位中医专家,同道予似热情指导…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生活中用到的中医常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生活中用到的中医常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