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知识的心得体会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药知识的心得体会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药古籍中药物的药性是怎么得来的?
《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说的很清楚了,中药的药性是尝出来的。
中药的药性就是所谓“性味归经”。
四性,也叫四气,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
五味,就容易理解了,就是我们常说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虽然现在已知,辛辣并不是一种味觉,而是一种温痛觉。新的五味是以鲜味,即谷氨酸(味精)的味道替代了辛味。
至于归经,就是说什么药物可以通过什么经络作用于什么脏器。
当然!
不然呢?
中药古籍中药物的药性是以阴阳五行理论的指导思想和长期的医疗实践相结合而得来的,中药分为四气五味,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的属性,五味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辛入肺,肺属金,甘入脾,脾属土,酸入肝,肝属木,苦入心,心属火,咸入肾,肾属水,药物还有升降浮沉的作用,升浮的药有升阳,发表,散寒,祛风,温里的作用,沉降的药物有,潜阳,降逆,收敛,渗湿,清热,泻下的作用。
谢谢!中药药性不是单单尝出来的,中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能流传到今天实属不易,和历代医家们的坚持努力不断学习改进是分不开的。首先药有寒热温凉之性,酸苦甘辛咸淡之味,升降沉浮之能,厚薄轻重之用。酸味能收能涩可以利肝经;苦味能燥能坚可以心脏平;甘味能开缓渗可以从脾行;辛味能散润濡可以通肺利窍;咸味能下行软并坚足经肾道;淡味乃五行之本。运用需知药物本性不可随意乱入药。
神农尝百草都知道吧,那为什么只有神农去尝呢?因为只有他能尝出药物的性味。所以药物的性味不是以药物在我们口腔咀嚼时产生的味道来定的,是根据药物对我们人体所产生的作用来定的。这就不是什么人都能尝出来的。必须懂药性又神经非常敏感的人,我估计神农也是一下阴虚体质的人,因为自我感觉身体好的人是不会想着这些药的,而且阴虚体质的人神经都非常敏感,因为他们体内的钙含量相对比较少。哈哈,希望有条件的大咖专家门能够用数据证实。这可是真正的中医理论哦。
中药怎么记忆?
你好,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走过很多弯路,所以深有感触。今天我就简单说说我学习中药的一些经过和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最开始学习中药时,其实是死记硬背。在网上搜索了很多中药歌诀,比如比较有名的比如《药性赋》:“诸药识性,此类最寒.......”现在还记得一些,哈哈。那会正在上学,然后发现这个应付考试没多大用。于是又根据《中药学》章节,上网上找各种顺口溜,一点一点地背诵。说实话,这个办法应付应试教育的确足够了,虽然背了忘,忘了背,但是还是顺利通过了很多考试。所以我一度认为这是最有效的学习办法,并且坚持了大学5年。
但是毕业以后,从事临床工作,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一方面是容易忘,总是想不起来;另一方面,说中药我们记得各种功效,但是说功效,却很难从所有的中药中挑拣出合适的组方。
所以我就开始思考。古人是怎么记忆中药的呢?他们没有《中药学》课本,也没有章节,他们凭借什么来记忆呢?我渐渐抛开课本,开始寻找别的办法。有一次看《中草药图谱》,突然有一点灵感:我看到麻黄就是一截草杆,外圆中空,我就想,这多像个水管呀,一定可以利水。这个突然的想法,让我起了疑问:古人是如何判断各种中药作用的呢?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知识的心得体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知识的心得体会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