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的基本知识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药的基本知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想要大致了解中药种类,要买什么中药书合适?
想要大致了解中药种类,要买什么中医书合适?
只是大致了解的话给你推荐中医药大学的教材《中药学》。里面内容详尽明了,通俗易懂,是简单了解中药的最好选择。
这本教材分总论、各论、附篇三部分。
总论部分系统介绍中药的起源及中药学的发展概况,中药的命名与分类,中药的品种、产地、采集与贮藏,中药的炮制,中药的性能,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中药的剂型与剂量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各论部分共收载常用中药518味,按主要功效分为22章。每章先列概述,介绍该章药物的含义、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原则、使用注意等内容。每味药以来源、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文献摘要等项详细论述。
想要了解中药学的基础知识,去新华书店医药类选择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一书,并记录常用中药493种,按药临功用的共性,结合治法进行分类,以及中药采.制的理论与技术,及药物性能配但,应用知识等基本概念。有利于初学者入门…
《神农本草经》
分365味中药,分上中下三品。
一年365天,一天一味,一天一个宇宙能量所产生一种中药。不能多,也不能少,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文化是天人合一,中药也是天药合一。
我觉得买《本草纲目》比较合适。
李时珍,湖北蕲春县人,出身世医,明代注重实践杰出的医学家。其名著《本草纲目》是一部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斗争经验的医药学巨著,全书五十二卷,药物1892种,医方一万多个,插图一千多幅,是古代汉医集大成者。
对药物分正名、释名、集解、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方面进行说明。每种药物以正名为纲,释名为目。集解说明药物采收时间、产地、辨疑、正误。修治说明对药物怎样加工整治。气味则说明药物的味:辛甘酸苦咸;有毒无毒;药性:温凉寒热平。主治是集中说明药物的功效。发明是介绍药物的用途,方的来历。附方是药物应用举例。对每种药物使人看后豁然开朗,来龙去脉,了然于胸。读一本《本草纲目》想了解药物,收获一定超过你的预期。
想要了解中药,如果选择一本不权威,不全面,不详细,看后你的收获会少之又少。我觉得买《本草纲目》合适,你觉得呢?
生活中的小毛小病,总有药方;书中的传说,故事令人难忘,药物的疗效令人啧啧称赞……
有没有认中药的好法子,每次都不认得,找不到特征?
我是宋药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各种书籍记载的中药有上千上万种,平时最常用的也有几百种。不要说上千种,就这几百种能都记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刚开始接触中药,几乎是两眼一抹黑,连名字都还没搞清楚,还要对名认药,想想头都大。我个人认为讲,认中药没有捷径可走,只需要时间和不断的重复。
认中药要做好长期学习的准备
这么多中药要记住并认识,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定的时间,还有就是经常看,看的多了就认识了。但中药材的种类千差万别,即使同一种中药材,不同地域基原也会有许多不同,总会有认不出、认不全的。认中药也是活到老、认识到老。你可以想象一下,你新到一个单位工作,开始可能只认识几个人,但是时间长了就能认识一大半人甚至全部,这些人当中有单位的领导、工作上经常接触的同事、还有就是单位里人气比较高的风云人物(大家议论比较多的美女、帅哥或者长相有特点的,或者发生过什么事的等等),就连扫地的阿姨也能认全。为什么呢?就是时间一长、看的多了也就认识了。
不要贪多嚼不烂,可以每周认识几种,从最简单易识别的开始
认识中药也是换一个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我们都是一个一个逐渐认识的,而不是一下子都认识都记住。如果一下子认好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觉得都眼熟,就是想不起名字。如果每天认识两三种或几种,对号入座就相对容易。
重复就是记忆
中药材种类比较多,而且有好多性状比较近似。所以,即使当时认得了,以后也要经常翻出来看看,加深印象,否则时间一长记忆就会模糊。
借助实物
其实,要认识中药光是从书本、图画认识还是不够的,因为中药实际生长的样子和图片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而且中药最主要的除了性状之外还有气味,有些药材的一闻味就知道是啥。如果有时间可以到附近的药材交易市场多去转转,市场的药材大多有贴有标签,可以帮助你认识中药。
其实,有的时候一个东西看的多了,一些印象特征是印在了脑子里的,并不需要分析就知道是什么。当有人问你怎么记住的的时候,就有那种:我也不知道怎么就认识记住了,反正就是认识。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的基本知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的基本知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