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健康知识讲座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药健康知识讲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自学中医,先学习哪些中医知识,才能坚持学下去?
作为一个自学中医的师承学生,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喜欢中医才回去学习,中医博大精深,浩如烟海。那我们如何去选择了呢?有从兴趣手册,百日中医学成之内的书籍入手,有的是讲座或者一个中医故事或中医学家的传记而对中医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我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是我自身疾病,通过手术治疗人不见好转而自学中医,通过经方治疗好了。从此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次,方法很重要。网上各种各样的方法,你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综合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我自己学习中医,且能保持浓厚兴趣与自己的学法有很大关系。我首先从经方入手,讲究方证相应。方证相应简单明了,没有晦涩枯燥的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中医有一个大概的认识,然后在理论,医案互参。偶尔在亲戚朋友间尝试解决一些小问题,而且收效显著,也会加深你对中医的理解和兴趣。比如高热咳喘用麻杏石甘汤合桔梗汤一剂而安,深刻机会到了效如拊鼓的意思。这就是学习实践学习实践循环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正向反馈对继续学习至关重要。
第三就是学习积累很重要,每天坚持学习。向经典学习向身边师友学习,向病人学习。积累中医理论,中药,方剂,诊断等知识。
最后学习那些知识:中医四大经典,四小经典。或者从一个流派入手。后面我接触到沈氏女科,流传几百年,方法独特很容易入手。先从一家入手,再旁涉诸家。即先固化,再优化!
希望能帮到你。
先学习《中医基础》,《内经》,《诊断》,《中药》,《针灸》;再学《方剂》,《仲景<伤寒论>》,《温病》,《金匮》,《伤寒论》;《内科》,《外科》学完且巩固了,再学《妇科》、《儿科》、《五观科》,《医古文》。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首先必须掌握点易经知识,懂阴阳知道五行生克,然后再按照倪海厦老师说的先学《针灸》,《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等最重要的是不能心急,要靠时间慢慢积累
中医爱好者,因看病难,治病贵,又时吃药没效用。欠病成医,大道至简。中医五脏学,改变了对传承中医药的认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制约平衡变化是运行规律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宇宙自然规律与生命相结合的医学体系是中医药的智慧。用中医药调理生命体气血畅通,平衡五脏阴阳平和是中医药的整体观奥妙。中医药是人类健康的瑰宝,其博大精深胸怀,悬壶济世的宗旨,将是人类卫生健康的首选。
中药好像都要泡,中药可以不泡吗?应该怎么用?
中药饮片的煎煮都是需要浸泡的,中药材浸泡以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更好地达到临床疗效。中药饮片汤剂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为保证汤剂的煎煮质量,对中药饮片的浸泡时间、加水量、煎煮次数、煎药量、和特殊煎药方法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1煎药器具选择 :古人强调用陶瓷器煎药,一般砂锅为首选,不宜采用铜、铝、铁为煎药工具;
2浸泡时间:应根据药材的性质而定。一般以花、茎、全草类药材可浸泡20-30分钟,根、根茎、种子、果实、矿石等为主的药材,可浸泡60分钟,但浸的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酶解或霉败;
3加水量: 加水量多少受饮片的重量、质地等影响,一般用水量以药面3-5cm为宜,第二煎则应酌减。用于小儿内服的汤剂可适当减少用水量。注意在煎煮过程中不要随意加水或抛弃药液;
4煎煮次数:一般需要煎煮2-3次,解表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武火速煎15-20分钟,一般药物用武火与文火交叉煎煮,煎煮时间为20-30分钟,滋补调理药先用武火煎沸,沸后用文火慢煎,使药汁浓厚,药力持久,煎煮时间为40-60分钟;
5煎药量:根据儿童和成人分别确定。儿童每剂一般煎至100-300ml,成人每剂一般煎至400-600ml,一般每剂按两剂等量分装,或遵医嘱服用;
6特殊煎药方法:中药饮片特殊煎煮方法,如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健康知识讲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健康知识讲座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