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有关中医和中药的知识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有关中医和中药的知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医与中药有什么关系?
中医 中 代表黄帝子孙 医 表明要有的放矢 中医 用中国传统医疗方法治病的医生统称中医
医道之大 其上治国 其中治企 其下治人 中医是继承祖先宝贵诊疗理论及临床经验 熟读古医典 厚积薄发 自己由浅入深的学习积累 同时吸收前人经验的 才是成为中医的必然过程
中医药是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 是与人文融合的学科 不是邪教
中医要对病者 望闻问切 然后立论 病案治法 选定方药 把治法与药物 统治于三焦的立论 如上焦病变 用辛甘发散 中焦病变 用淡药渗泻 酸 苦 咸涌泄 如果确认病邪在下焦 可以用通大便利小便的方法 使病邪从体内排出
怎么确认病邪呢 观察色脉 色脉相合 青弦赤洪 黄缓白浮 黑沉乃平 青色代表肝脏 脉象应该是柔弦 赤色代表心脏 脉象是来盛去衰的洪脉 黄色代表脾胃 脉象迟缓 白色代表肺脏 脉象涩短 黑色代表肾脏 脉象滑软
见什么色 应该出现脏腑相应的脉象 如果出现与脏腑异常的脉象 就是脏腑病变了
已见其色 不得其脉 得克则死 得生则生 见白色 切得洪脉 火克金也 肺癌遇洪脉 预测不良 因为脉象已经显示 病态恶循
肺病见白色 如切得迟缓脉象 土生金也 虽然肺脏病变 但从良性方面发展 预后良好 目前无事 不犯避忌 病情一般没有大的痛苦
判断上中下焦脉象 主要根据上中下三部脉象来确认 在上在表的脉象 浮迟表冷 用辛温解表 浮数风热 用辛凉解表等等 可举一反三 病邪会被一一细解 而排除人体外 给病邪出路 病邪就不会在体内“养痈为患”
没有中医理论时,中药就是经验的集合,没有体系,没有组合的方式,也就是一堆零零散散的药物。
有了中医理论,中药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医学治疗体系的一部分。
中医理论是阴阳五行,中药分性味。性味与阴阳五行有关系,中药体系也就纳入中医体系,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以及联合用药的方式。然后就是药学与疾病类型联合的体系。如现在的解表药,温里药,泄下药,温阳药等等,归类以利于中医的辩证与使用。
题目:中医与中药有什么关系?
简单答复如下:
中医理论对于中药的组成规律,配伍关系,复方药理,临床运用等有指导意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长期实践中,组成方剂,有一定组成原则,即主药,(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之药。)辅药,(配合主药加强疗效或:治疗兼证之药。)佐药,(辅助主药治疗兼证,制约药物副作用之药),使药(即调和药或引经药。)组成方剂,可隨证加减。例如二陈汤(燥湿化痰的方剂):其中法夏为主药,陈皮为辅药,茯苓为佐药,甘草为使药。可见,方剂组成的目的,在于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减少或防止某些副作用,以适应病情,增强疗效。
进一步说,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四诊八纲,辩证论治都与中药,方剂宻切相关,以此才能指导临床,药到病除。例如辩证论治包括了“辩证立法”,“立法遣方”等步骤。“立法”即确定“治法”,遣方即使用适当的方药。所以治法是指导运用方药以实施治疗的法规,起着指导具体运用方药的作用。具体治法一般有二个特点:1.治疗的针对性明确具体;2.按病情的需要,可运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治疗大法。
治法指导运用方药治疗,即中医“以法统方。”
在方剂的组成中,还考虑到中药的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酸,苦,甘,辛,甜);药物作用趋向的升降浮沉;归经(对脏腑经络病证的特殊治疗作用,结合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理论和四气五味归纳而来);中药配伍关系等。
因此,中医理论与中药关系宻切。
本文只是在原则上作了简述,详细具体的请参考相关书籍。
以上供参考。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有关中医和中药的知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有关中医和中药的知识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