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什么中药分析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什么中药分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认为现在的很多中医用西医微观思维分析中药成份,是否合理?
这个问题确实说明了当下的中药研究的一个方面,这个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也有它的短板,为什么这么说呢?西医微观思维分析中药成分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这个微观分析一定是要用我们的眼睛来观察,眼睛直接看不到的就借助各种仪器来分析,这些仪器是建立在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同时也受限于当前科学技术。所以有利有弊,有利的是推动中药学在微观方面的发展,弊端是受限于我们的技术。这个主要是我们现代人的思维造成的,当我们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触觉感受到的,那就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因为眼见不一定为实!可以作为中药学发展的一个分支,绝对不是中药学的主流,也更不是中药学的全部。这和医学是一样的,就拿人体的卫气来说,我们可以感受到它,体表温度的辐射范围就是人体卫气的一种表现形式,但这个在人体解剖上是没法观察到的。就和中药的药性,叶子轻浮,在人体走上焦,各种矿物质重沉,走下焦,中药的这种取类比象,用西药研究的思维方式,目前是没法研究出来的,比如牡蛎用西药成分研究它就是碳酸钙,和石头没啥区别,但中药用来抑阴潜阳,止汗涩精,而且效果明显,所以说用西医思维研究中药成分只能说是中药学的一个分支,绝对不是主流,有好多困惑在限制这些这些研究人员的思维,有时候是想不到,但有时候确是做不到!
中医药的传统要好好继承;包含诊断方法、药方的巧妙组方两个方面。
但世界在发展,一方面合理利用现代科技仪器,丰富拓展中医诊断方法;
另一方面借助现代科技仪器如光谱分析仪探索中药有效成分,并对有效成分提纯也应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之一。可能从中发现、开发另一类中药。
但应清楚认识到,由于科学的局限性,用现代仪器研究中药的微观成份,可能只了解了某一方面,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我认为不合理,“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这不是在怀疑或否定几千年来中医药由无数先贤实践总结出来的验效吗?如果真有此等中医那他肯定是想用中药制成西药改名换姓赚大钱了。
中药诞生于千百年来人们的临床实践,通过不断总结,形成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中药特殊的理论和临床运用,药物成分的研究有助于说清楚一部分中药疗效,但成分不能完全代表不中药理论,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关于中药的秘密一定会逐渐揭开。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什么中药分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什么中药分析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