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硇砂的功效与作用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硇砂的功效与作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有哪些关于中医的冷知识?
我来说一个吧,在三国时代,产生了两位中医大神,一位大家都知道叫华陀。华陀看病有什么神奇呢?
随便举个例子,有一位郡守得了病,华陀看了后,认为这个病只要发发脾气就能好,就故意收很高的费用,又不仔细给他看,连药都没给就走了,甚至还留了一封信大骂郡守。郡守果然气得不轻,大怒华陀,还派人追杀华陀,只是郡守的儿子知道情况,故意不让人去追,郡守气得跳脚,连吐黑血,但病就好了。
而关于华佗有一个冷知识:人家当医生是无奈的,人家最开始只是想当一个文青,想走经学的路子,只是没走通,只好改学医,他就是当了神医,也是闷闷不乐的,后人想当然认为他是不忍心看到病人被折磨而学医,就是强给人家加道德光环了。
而同时期,还有一位名医,这位名医更有名了,到中医学院,未必有华佗的雕像,但一定有他的,这个人就是张仲景。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称为中医灵魂,中医基础,没有这本书,中医学院就没办法上课。所以这位医圣的雕像是一定要有的。
不过,他的名气这么大,却在三国志,三国演义完全没有记载,后汉书也没有。这使得大家认为,张仲景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
这跟在演义中风生水起的华佗完全不同,华佗那么有名,但他并没有著作遗世,他留下的只有故事。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张仲景是给老百姓看病的。
华佗是给曹操这些人看病的。自然有关他的记录就很多。
1.三十学艺黄元御
鉴于古代人民寿数不长,所以有“人过三十不学艺”的说法。但清朝有位名医就是而立之年才开始学医。而学医的由头是被庸医所误,瞎了一只眼睛,故愤而学医。这个开端让人无端熟悉,张仲景,徐大椿等名医也都是因为眼看亲人被病魔折磨或是看不得世无名医,庸医当道。
黄元御买来一本《伤寒论》就开始学,最后竟进了皇宫给乾隆当御医,乾隆还给他题了个匾:“妙悟岐黄”,可见是有两把刷子的。黄元御甚傲。自负天下无双,将古往今来的很多名中医除了有口皆碑的华佗张仲景之外一一骂了个遍。这也是他名气不大的原因之一,据说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时就没有收录他的作品。
2.正宗的阿胶被认为是由驴皮熬煮而成,但最早的阿胶是由牛皮煮的。
3.孙思邈提出主张不要用动物入药。认为:
可以说十分难得了。
首先我认为在中医和西医的区分上现在有很大的不明确,不应该按照地域简单的划分成中医和西医,我个人认为应该以时间来划分为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举个简单的例子,放血疗法,在古代的西医里也有,听说华盛顿就是因为理发师对他进行放血,延误病情才死的。在传统中医里也有类似放血疗法,就在今天也有很多打着中医养生治病的旗号,就是在给人放血。这个东西到底算西医还是中医?再举个例子,青蒿素,这个是通过传统中医治疗疟疾的方子里,然后通过现在的技术,加上所谓的西医的大规模的双盲实验,提取出的青蒿素。这个是中医还是西医?还有人就说中医喝中药调理五行,不伤身,西医就是做手术,哪出问题切哪,问这个的人可能都没听说过给关羽刮骨疗毒,还有打算给曹操做开颅手术的华佗吧?就算不知道华佗去医院看病也知道医院里分内外科吧?所以我觉得不应该以中西简单的地域划分,应该以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这样区分。还有抬杠的还会说,传统中医里的望闻问切,多么牛逼,不像现在现代医学又是B超,又是ct还经常误诊。听诊器就是西医发明的,在没有现在这些仪器的时候西医看病也要听心音,听听肺,问问病情,看看舌苔,这不就是望闻问切么?所有这些仪器的应用都是为了更简单直观的查看病因,而不是依靠大量经验去判断。所以在我觉得以中西医划分是不科学的,应该以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来划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
谢邀
很久以前,在我老家有一个40多岁张姓的人,急燥、爆脾气、盗汗、潮热、无力、疲倦、早泄、怕冷怕热、胆怯等阴虚体质的所有症状都有。到最后阴阳两虚,体质很弱,便去看郎中。抓了药回去吃,因他急燥易怒,吃了几天不见效果,便一边骂郎中庸医一边又去找另一个郎中,如此换了五个郎中都是毫无效果。后来听说百里外有一姓许的郎中很历害,便去求医。见面后首先是把前面的郎中好一通数落,许医生看在眼里不动声色,通过诊断然后对他说,你这病好治,但你必须把每天吃剩的药渣泼到你家周边的路上,让南来北往的牛鬼蛇神把瘟病带走,用不了多久你的病就好了。
古人迷信,回去后他就照做,而且很虔诚。
果然,不到一个月身体恢复了健康。
于是,郎中的名气大增。这种治病的方式通过口口相传不断扩散并延续。
直到今天,乡村的硬化公路上时时都能看到撒了一地的剩药渣,令很多年青人百思不得其解。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硇砂的功效与作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硇砂的功效与作用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