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医的正气指什么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医的正气指什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医上的气是什么意思?气虚是怎样的表现呢?
感谢邀请回答问题。对于中医气的问题,我来简单谈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来说,气的概念来源于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古代先哲认为气是一种朴素的物质。它贯穿于天地人体和万事万物,但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类似于西方科学现在所认为的物质的基本粒子。
其次。中医将气的理论应用到中医里面,大致可分为元气,卫气,宗气,营气和精气等等。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空气还是营养精气,或者是生殖之精气,还有人的气血之气,都离不开人与自然,天地万物息息相通。换句话说,中医认为的气就是人体所必需的一种能量。
最后再谈一下气虚的问题。气虚了当然是不足了。不足的原因分为很多种,有少气,气滞,气郁,气脱等多种原因。而相对每一种气虚的原因,中医都有针对性的辩证用药原则。而针对不同的病因,中医相对就开出了很多不同的方子,例如偏补气的补中益气汤,偏补血的归脾汤等等。
气又不是独立的,气与血,精等又能互相转化,当然这就又是另一种中医范畴的课题了。欢迎关注皇叁藏,让我们一起探讨健康话题。如果你有更多意见,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气这个物质在中医学说上代表意思很多,如果是元气论上,气类似于“道”,不可说,如果你用任何一个词来描述它,那只是这个词的意思而不是“它”的意思,随后“气”化生为“一阴一阳”,而后继续化生为“六气”。
而在中医里面有时候会谈及到“气虚”“血虚”这样的字眼,你可以简单的将它辨别成为“阴阳”的问题。
那么说了这么多,“气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气短声低,四肢无力,面色苍白,动则气喘,脉象微细搏动无力,这些都是“气虚”。
而“气虚”也会分为“肺气虚”“脾气虚”等,再多的就不在这里赘述了,“肺气虚”可用方剂,甘草干姜汤加减,可以回上焦之阳。“脾气虚”可用方剂,建中汤,甚或者以建中汤为基础加减得出的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都可以回中焦之阳。
所以说,中医治病并不是和西医一样缺锌补锌,头痛治头,要不然也就没有“四诊合参”一说了,真心想治疗的话,找个靠谱中医看看是最稳当的。
中医所说的气,是指人体内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动力。所谓功能,就好比是一台机器,机器运作=功,机器运作所需消耗=能。而维持人体生命功能活动的功能动力=气血。所以,中医所说的气=功,血=能。当人体气虚时,就意味着功力减弱,使能量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因为气为阳,而表(皮毛部)亦为阳,这阳气充斥于肌肤,所起的作用是固守毛孔,使其不会张开而被外邪入侵。因此,当人体气虚时,这毛孔就会丧失固守能力而时常张开,使汗液自行流出体外。这就是中医病理学-气虚自汗的病理机制。
中医上的气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它存在人体脏腑组织之中,是通过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反映出来的。所以,从人体生理,病理角度而言,气可以概括人体脏腑组织的各种不同的功能活动。根据气在人体分布的部位以及它所表现的生理作用不同,故又有不同的名称,如呼吸之气,水谷之气,五脏之气等等。但就其生成与作用来说,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和脏腑之气。详细资料可查阅我在《悟空问答》所做的科普介绍。
气虚是脏腑的功能不足,气虚不足。其表现为:少气懒言,语音低微,倦怠乏力,自汗,活动时诸证加重。面色胱白,舌质淡,脉虚无力。或见内脏下垂,小便失禁,大便滑脱,或软而难排。或见出血等。
治宜补气。
药物: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大枣,炙甘草等。
方例: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结合脏腑辨证选方。)
气的病证很多,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百病生于气也”。临床上一般可概括为气虚,气滞,气逆三方面。这里只从题目所提的气虚的表现进行简单介绍,供参考之。
中医药学中的“气”到底为何物?
《气》讲的是什么?
第一,气是中医独有的概念,由于人类有气,才有今天的中医。没有气也就沒有中医。
第二,泛指眼看不到,实际上存在的一种动能。比如心脏,沒有气的存在,就是一个带腔的外带包膜的肌肉。一旦和气结合,就变化了,成为人体的发动机。
第三,无处不在,在心称心气,在肝称肝气……。
第四,正是有气的存在,才有生命的存在。才有大自然的生生不息。
中医的“气”非大自然空气的气、气运的气、勇气的气,也并非孟子所说的“养我浩然之气”的气、文天祥所说的“天地有正气”的气。中医的“气”概括来说有三大类,一指神经作用的“气”,二指实体症状的“气”,三指空气含有细菌的“气”。其他的“气”也会约略述及。 不谢。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医的正气指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医的正气指什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