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附子反什么哪些药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附子反什么哪些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附子怎么用才不会中毒?
概括起来说附子先煎久煎才不会中毒。一般常用剂量是6~15克,先煎40-50分钟。临床上还有五种技巧愿与大家分享。1.附子配伍甘草,先煎,即可增效又可减毒;2.附子配黑大豆,增效减毒,补肾利湿浊、却风湿;3.附子配防风,增效减毒,增强疏通经络作用;4.附子配干姜肉桂,经典配伍,增效减毒,走守相益,减少附子的单味用量,延长附子的适用时间例:心衰。5.附子配黄芪,气阳双补,增效减毒,上下通调,相须为用。汉代医圣张仲景是最早研究附子(川乌)配伍增效减毒第一人,创立了大乌头汤,至今给我们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看了下,很多回复文章是抄的。我服用附子时间达六七年了,最高制附子用过150g,生附子用过70g,并合用半夏、瓜萎,什么十八反的条条早就打破了,对症使用是关键。开始大剂量服附子时准备好:绿豆汤或者磨成粉,蜂蜜解附子毒
附子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中药,能温通十二经络,并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逐寒燥湿的功效。使用得当具有很好的疗效。
附子的加工炮制品分别为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附子又是一种毒性较大的药品,含有多种乌头碱类化合物。
乌头碱微溶于水,在消化道及皮肤破损处易于吸收,主要由唾液和尿中排出。其吸收和排泄均较快。
附子的有毒成分为乌头碱等二萜双酯类生物碱,中毒可引起心率紊乱、血压下降、体温降低、呼吸抑制、肌肉麻痹和中枢神经功能紊乱。附子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误食或用药不慎(如剂量过大,炮制、煎煮不当,配伍失宜,或辨证有误)或个体差异等,严重者可致死亡。
中毒的预防:
1,辨证要准确,中药的毒性"有病病受之,无病身受之"。
2,严格掌握适应症,做到用法正确、用量准确。
3,正确炮制后使用,加工成黑顺片、白附片后毒性降低。
附子在中药里药性是辛温有毒的,我们知道附子有毒一般是指的生附子,而熟附子都是经过炮制的,毒性就大大降低了。那么怎样炮制才能降低附子毒性呢?中医中药煎剂有先煎后下之说,像附子这种有毒性的药就要先煎,并且煎的时间要长,这样才能降低其毒性。另外,正规的中药处方都是很讲究配伍的,细心的人会发现很多中药处方中都会用到甘草这味药,究其原因的话,目的就是中和诸药毒性的。为了保证我们用药安全,要严格尊医嘱规范操作。
中医药“十八反”究竟为什么反?要具体原理解释,不要回答歌诀?
提此问君:
如果你是中医师,谨记“”十八反”的禁忌即可。
如果你是门外汉,无需费时深究。
你若要求真,就当自己钻研,勿将道听途说之言,似是而非之语奉为金科玉律。
祝学有所成!
问得非常好!十八反,十九畏,……现代的科技应该够先进的了,就不知道有那个中药科研部门去研究过为什么会十八反?为什么会十九畏?可笑得很:有某老中医用半夏配附子,或用芫花加甘草居然能治好别人的病!(声明:在没有权威证明的情况下,切记不能违背十八反!)
其实,并没有什么“十八反”、“十九畏”之说。比如:迅下逐水,你配以厚实中土之气的甘草,就会使这迅下之气受中土壅滞而聚于胸中,危及人体生命。你用升提的药,又没有去降浊或滋阴,就会造成气盛于上。——说句不好听的,十八反及十九畏,都是活生生的生命换来的结晶。之所以编入药学,就是让后人别学药,应先学医理,珍爱他人生命!
你要别人给你所谓原理,但是又不去问中医学专家教授,目的无非就是:看看,你们中医连个原理都解释不清,证明中医根本就是骗人的!中医黑凡事必原理,其逻辑大概就是能够研究出原理的就是真实的,就是科学的!反之必然的假的,是胡说八道的!借此,我想问问中医黑们,木头为什么会是木头,原理是什么?水往低处流的原理是什么?抗生素为什么能杀死细菌,原理是什么?抗病毒药为什么能抗病毒,原理是什么?生活中诸如此类的原理,你们都知道吗?不知道可别乱用哦!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附子反什么哪些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附子反什么哪些药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