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独一味胶囊副作用吓人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独一味胶囊副作用吓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人说中草药里许多滋阴补阳的药材都有相同的药性,为什么方剂选用时不统一使用一种药材呢?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太大,以致中医中药大学的学生读了四、五年的中医学,尚且不能做一个精确的回答。做为一个负责任的中医生,更需要穷其一生努力探究的大问题,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得到满意的答复的。
这个问题提的非常有角度,非常有水平!即使专业中医也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
他原来提问的思路是如果一个病人需要甘凉或咸平的补肾阴药!是不是可以只用一味甘凉或咸平的中药,加大一味药的剂量!不需要叠加另外的甘凉或咸平的中药!
中医的中药治疗是逐渐从单味中药发展到两种以上的复方治疗!中医起源的时候确实是用一味中药(应该是草药)治疗开始的,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中药的作用!如“神农本草经”,即使在“内经”,也很少超过两味中药(内经十三方)组方!这个单味中药治病被后世医家称之为“药证”!从单味中药治病到多味中药治病,这个就是中医方剂的形成过程!一开始古人还是非常严谨的,一味药的增加或减少,都是有根有据!有法可依!对中药的认识和研究非常到位!后来方剂数量逐渐增多,强调随症加减!这里面无形中掺杂了随意性,或许是医家个人独到的见解!
回到主题。
现在很少有医生用独一味中药治病!不是没有单味中药治病的机会!而是医生不关注这个问题!至于医生选择一组性味归经基本一致的中药治病,可能是所学的方剂就是这样吧!也许担心加大单味中药的剂量会放大单味中药的副作用!举个例子,地黄饮子。
熟干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菖蒲,远志!
这张处方里有两组补肾药!偏甘温的熟干地黄,肉苁蓉,巴戟天补肾阳(附子辛热不在此列),还有一组偏甘凉的石斛,麦门冬!补肾阴!中药学上上面两组五味中药都有不同中药,还是有点差别的!有人会问:能不能把两组中药合并为两味中药呢?理论上没有任何问题!但要与原方比较疗效!还有是不是多出了副作用!方剂运用强调增加中药的叠加治疗效果,抵消中药的“副作用”(在特定病人不需要的作用)!
还有朋友愿意帮我补充吗?
中医用药讲究辨证论治,通过对病人病机的辩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确定治疗方式后,再结合中药的药性进行组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病因、病机,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药性与功效,”滋阴补阳只是一个很简略的概括,以下是关于杞菊地黄丸的大致用药介绍,可以了解一下为什么中医组方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每个中医经过长期的实践,有自己独特的诊断方式:舌诊、手诊、面诊、脉诊,通过这些,了解病人的症状。但大都是通过“望、闻、问、切”,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脉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观察到某青年男:经常头晕耳鸣、盗汗(晚上半夜醒来发现被子被打湿)、遗精、腰膝酸软、骨蒸潮热、迎风流泪、羞明畏光、视物昏花。
中医通过诊断之后,有了初步判断,再做进一步了解:该男饮食不规律,不吃早餐、爱吃辛辣,玩手机熬夜,经常手瘾不节制。同时还没有手脚发凉、自汗等阳虚症状,最近没有使用其他药物,没有感冒。于是明确了病因与病机:生活习惯不良、营养不良、房事不节制引起的肝肾阴虚导致的以上症状。
确定了是肝肾阴虚的证候,就开始确定考虑治则与治法:
一,指标治病求本
1,指标与治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最终标本兼治;
2,正治与反治
谢邀。
疾病的过程中伴发出现的症状很多,中药的药性虽然相同,主要治疗作用类似,但一些次要治疗作用各有差异。在一些相兼证出现的时候选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效果是不同的。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我是营养佳
致力于传播科学的营养知识,助力您身体健康,全家安心。 欢迎关注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独一味胶囊副作用吓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独一味胶囊副作用吓人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