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胃脘痞满是什么意思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胃脘痞满是什么意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医反胃嘈杂的“嘈杂”指什么症状?
《类证治裁》里说:“嘈症属胃,俗云心嘈,非也。其状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脘中懊憹不安。或兼暖气痞闷,渐至吞酸停饮,胸前隐痛”。
《医学入门·嘈杂》里说:“心嘈似饥又烦杂”。
嘈杂是一种胃脘不适症状,发为胃中空虚,感觉像是饿了但又不饿,有似辣非辣、似痛非痛的表现。
严格来说的话,它是与嗳气、吞酸、恶心、干呕、心下痞、胃脘痛等同时出现的。正如《医学正传》中所言:“夫嘈杂之为证也,似饥不饥,似痛不痛,而有懊憹不自宁之状者是也。其证或兼嗳气,或兼痞满,或兼恶心,渐至胃脘作痛……。”也就是说,嘈杂一般不单独出现。
嘈杂有几种类型,或伤食,或胃热,或胃寒,或肝胃不和,或脾胃虚弱,甚至血虚者亦可见胃脘嘈杂表现。但不论哪一类型,都必定会出现反胃吞酸的症状。
因此,说到嘈杂的症状,也可以在胃脘“似饥非饥,似痛非痛,懊憹不安”的基础上再加上反胃吞酸症状,这些症状综合起来,形成胃脘嘈杂。
嘈杂又称为心嘈。是以胃中烦热闷乱,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多与食滞、脾虚、肝郁、血亏有关。嘈杂常与胃脘痛、嗳气、恶心、干呕、吞酸等症状同时出现。也形容声音杂乱扰人。
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若食湿面鱼腥、水果生冷、以及烹饪不调,粘滑难化等物,恣食无节制,朝伤暮损,而成清痰稠饮,滞于胃脘之中,故为嘈杂。
嗳气吞酸痞满,甚则为反胃膈噎,既是嘈杂的主要原因。
嘈杂为症,似饿不饿,似痛不痛,而出现心下热如火灼不宁,得吐则止,这是胸膈间自觉有一种烧灼嘈杂感的症状。因病位在胸膈心窝部位,故又称为“懊憹”。其症状兼嗳气、恶心、痞满,渐至胃脘作痛,属于“痰火”之患。以上既是中医“反胃嘈杂”症。治宜消痰降火,除湿为主。以健脾利湿壮其本也。又要忌口,不要暴饮暴食,少吃煎炒烹炸、辛辣食物,因煎炒烹炸、辛辣食物易生痰涎,故而忌口。
嘈杂是一种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胃部常感难受不适或灼热不宁,难以说清道明的病症。
嘈杂是一种常见的胃病症状,又常与胃痛、嗳气、泛酸、恶心,干呕等同时出现。中医认为,嘈杂病机与胃气阻滞有关,常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感受风寒、气郁烦恼等原因引起。嘈杂虽非重症,但令患者难受不安,严重影响人的情绪和正常生活。
嘈杂又称嘈心,是胃脘部不舒服的一种自觉症状,病人原话“说痛也不痛,说饥也不饥,反正就是说不出来的难受”。
想体验一下这种难以名状的感觉也简单,饭前空心吃两瓣大蒜,过两分钟就知道是什么感觉了,并且记忆深刻终身难忘。独头蒜效果更佳,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嘈杂基本不会单独行动,这是一个团伙,他的背后还默默站着他的兄弟们,他们分别叫做:嗳气、恶心、干呕、胃痛、反酸、心下痞。只是由于他太闹心,所以往往它做“主诉”。
胃干活多了(伤食)会出现,受欺负了(肝气犯胃)会出现,冷了热了(胃寒、胃热)同样会出现嘈杂不适。
什么是消化不良?
根据2000 年罗马Ⅱ诊断标准, 消化不良系指集中于上腹部的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疼痛或不适。不适可包括多种症状, 如餐后上腹饱胀和早饱感。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的产生与胃肠疾病有关, 也可由胰、胆、肝脏疾病等引起。消化不良从病因上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 O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
器质性消化不良可由某些疾病、药物或其他因素引起,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肝胆胰疾病、胃癌是最常见的疾病;药物副反应、多种系统性疾病、全身性疾病等也可表现为消化不良,而且常以消化不良为首发症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患者主要或常出现( 1 周超过1 次) 烧心或酸反流症状, 则应考虑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对于这些病人来说,治疗的时候主要针对病因治疗,辅助补充消化酶或者改善胃动力来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只有在排除了以上这些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才能做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
相关检查, 包括胃镜检查、血生化学检查和超声检查等。建议将胃镜检查作为消化不良诊断的主要手段。其他辅助检查包括肝、肾功能以及血糖等生化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和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检测, 必要时行腹部CT 扫描。对经验性治疗或常规治疗无效的FD 患者可行H. pylori检查。对症状严重或对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的FD患者, 可行胃电图、胃排空、胃容纳功能和感知功能检查。根据检查结果(OD 或FD) 予以相应处理。
FD的发病因素与发病机制主要有胃肠动力障碍、精神心理因素、胃肠激素的改变、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感染、炎症相关、内脏高敏感性、特定基因型改变与遗传易感性、早期生活应激等观点。临床多以经验性治疗为主,包括专科药物治疗,结合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等。中医主要从肝脾胃进行论治,多用疏肝、和胃、行气、健脾等方法治疗。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消化不良是指一组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饱胀和早饱感的症候群,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
消化不良从病因上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
器质性消化不良常见于消化系统的良恶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胃炎、胃癌等。消化系统以外的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及硬皮病等以及某些药物如NSAID、选择性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茶碱、口服抗生素和补钾剂等均可引起消化不良症状。
在我国以消化不良为主诉的患者占普通内科门诊的11.05%、占消化专科门诊的52.85%。流行病学调查的患病率是指未经检查的消化不良症状,经检查后发现器质性消化不良仅占消化不良患者的少数,多数患者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常见的症候群,占消化疾病病人的20%~40%。病人常主诉上腹不适,如隐痛、早饱、胀满、烧心、进食减少等消化不良症状。但应用胃镜、上胃肠钡餐造影、腹部B超和各项化验检查,除可能有轻度胃炎外,常无异常所见。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上胃肠道动力低下与上胃肠道感觉敏感或痛觉阈值下降两种假说可以较好地阐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虽然名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无肉眼可见的器质性改变,但其微观病理生理基础仍是真实存在的。运用日益先进的试验方法和仪器设备,在分子水平或基因水平来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理,包括神经递质、体液因子、神经肌肉细胞耦连等方面,能更加完整地解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理,将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谢谢邀请!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正哥,正哥将为您提供关于中医临床、养生、科普和教育的专业解读。
消化不良实际上是一组胃肠道症状群的总称,多表现为饭后腹部胀痛或不适,或早饱,或打嗝,反酸水,甚至呕吐,便秘,腹泻,频繁放屁等。临床上常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
器质性消化不良经过检查可明确认定是由某器官病变引起消化不良症状,如肝病,胆道疾病,胰腺疾病,胃肿瘤等。这时候消化不良表现只是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治疗上当以治疗引起消化不良的这些器质性病变为主。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经过检查没有确切的器质性疾病可以解释的消化不良,很压力,情绪波动,睡眠障碍等精神心理因素,以及饮酒,饮食习惯等行为因素密切相关。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胃痞,嘈杂等疾病的范畴。常常分虚实进行辨治,摘录新版的中医内科学教科书相关的辨证论治供大家参考。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胃脘痞满是什么意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胃脘痞满是什么意思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