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五味子颗粒的功效与作用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五味子颗粒的功效与作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对于中药材五味子你有哪些了解? ?
五味子为兰科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五味子的成熟果实。有南、北两种,北五味子,质好效优;南五味子质次效差。功效、应用:1.敛肺补肾:本品酸温质润,补中寓涩,能温敛肺气、降逆止嗽、滋补肾阴、纳气固精、补养骨髓、益气固脱。用于:①久咳:肺气耗散而致久咳不已者,用此敛肺益气止咳,与人参、冬花、罂粟壳配伍,以收益气敛肺止咳。②虚咳气喘:肺肾两虚、肾不纳气而致咳嗽气喘者,用此纳气平喘、敛肺止咳,与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相伍。③虚劳:肺肾亏虚、肾阳不足而致短气羸瘦、骨肉烦疼、腰背酸痛、遗精阳痿者,用此补肾纳气,与续断、地黄、鹿茸、附子同用,温肾助阳,补血益精。④白浊证:肾虚而致白浊、白淫、腰背疼痛者,用此补肾固精。2.涩精止泻:本品甘酸而涩,补益肺肾,能敛肺、益气固精、涩肠止泻。用于:①遗精:肾虚不固而致遗精滑泻者,用之固精涩肠,与桑螵蛸、制附子、煅龙骨同用。②泄泻:脾肾虚寒而致五更泄泻者,用此收敛固涩,与肉豆蔻、补骨脂、吴萸合用。3.敛汗生津:本品甘酸、收敛,质润而滋,能敛肺益气、固表、止汗生津。用于:①虚脱:元气受伤,气虚欲脱而致气短口渴,汗出不止者,用此益气固脱,与人参、白术、煅牡蛎、麻黄根、柏子仁配伍。②消渴:气阴亏虚、阴津耗伤而致口渴引饮者,用之益阴生津,常与黄芪、天花粉、麦冬、生地、山药配伍。此外,本品还可用于阴亏血少、心神失养之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证,与枣仁、生地、丹参配伍,亦可用于风寒咳嗽,与茯苓、甘草、干姜、细辛组成苓甘五味姜辛汤。用法、用量:生用,或醋蒸后用。内服:3~9克,大剂量可用至15克。使用注意:凡外有表邪束闭,内有实熟结聚,均当慎用。
在我国传统中医理论中,通常会讲究药物的性味,根据药物的五味来认识药性,不同性味的药物,往往有着不同的功效。而有一味中药,酸、苦、甘、辛、咸五味具备,这个中药就是——五味子。《唐本草》中这样说:"五味子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
五味子入药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来源有南北五味子之分,其功效也略有差异,产于东北三省、河北的属于“北五味子”,产于长江流域以南的称为“南五味子”,一般认为南五味子比北五味子品质略差,本草纲目中这样描述南北五味子的差异: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入滋补药,必用北产者乃良。而《本草蒙筌》中这样评价南北五味子:"风寒咳嗽,南五味为奇,虚损劳伤,北五昧最妙。"
五味子虽然五味具备,但主要还是以酸、甘为主,性温,归肺、心、肾经。具有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之功效。中医认为,五味入五脏,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唐代药王孙思邈说: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
五味子,虽然五味具备,但酸能够占到八分,所以在所有的药性中,酸敛收涩的效果更佳显著。其收涩之效,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 用于自汗、盗汗,具有敛肺止汗的功效,常与麻黄、牡蛎等一起配伍;
2. 用于遗精、滑精,能够补肾涩精,治肾虚精关不固的问题,可以与桑螵鞘、金樱子、龙骨等同用;
3. 用于久泻不止,具有涩肠止泻的功效,特别是脾肾虚寒,久泻不止者,与吴茱萸,肉豆蔻,补骨脂合用,组成中成药“四神丸”,而如果有五更泄泻的问题,还可加入大枣、生姜配伍使用。
五味子酸而能敛,性温而润,因此,下能滋肾阴,上能敛肺气,对于肺肾两虚治咳嗽症状,五味子具有很好的疗效,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配五味子做成的“都气丸”,就是用于这种咳嗽症状的良药,同时对于肾水不固,滑精遗精等症状,也有一定的疗效。
五味子的酸甘之性,具有益气生津止渴的功效,因此,五味子也可以用于津液不足的造成的口渴,以及糖尿病造成的消渴症等,五味子配山药、知母、黄芪等补气生津的药物同用,是很好的组合。
对于阴虚血亏,心神不宁造成的心悸、失眠、多梦等,五味子可配生地黄、丹参、酸枣仁等同用,很多针对多病因失眠的中成药方中,也都包含了五味子这个药材。另外,五味子还有保护肝脏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五味子有对抗肝损伤的作用,同时也有增强肝脏解毒作用的效果。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五味子颗粒的功效与作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五味子颗粒的功效与作用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