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黄芪的作用与功效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黄芪的作用与功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是哪些?
黄芪主要是可以补气利水,托毒生肌,升举阳气。所以临床上可以治疗伤口久治不会愈合。还可以治疗,抵抗力差,免疫力不好引起的经常感冒。还有气虚引起的身上水肿,小便不利等疾病。除此之外,由于黄芪可以补气,所以对中气不足引起的内脏脱垂也有治疗作用
黄芪有什么功效?哪些人不适合吃?
一、黄芪有以下几大功效
1、治疗脾胃虚弱:
如果脾胃气虚,会导致疲倦,乏力,纳差,甚至大便稀溏,黄芪有很好的补益脾胃的作用,如果配合白术,健脾益气效果更佳。如果脾胃虚弱,导致生化气血乏源,还可以配合当归,益气补血。
黄芪有多种功效,补气是最基本的功效,具体功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补脾肺之气。适合于脾肺气虚所导致的身体乏力、饮食减少、气短懒言、神疲、易感冒等病症。
2、补气固表。黄芪适合因为脾肺气虚、卫表不固所导致的自汗出、容易感冒,容易感受风寒邪气,著名的方药玉屏风散就是用黄芪配白术配防风组成。
3、升阳托毒生肌。黄芪能够补足人体的中气正气、托邪外出、升提阳气,比如最著名的方药补中益气丸,以及很多治疗病程日久气虚久不敛疮,伤口溃烂久久不愈合的病症,都会使用黄芪以补足正气,促进肌肉伤口的恢复。
临床上有一些经典的配伍,能够体现出黄芪的具体功效,比如黄芪配人参或者配党参,两者相互相承,加强了补气的作用,很多补气的方药都会用到这两个药;黄芪配当归,一补气,一补血,补气能生血,常用于气血两虚症;黄芪配防风,以补气固表,又能够发汗升阳,又能补足正气,又能驱邪外出,就是比较经典的配伍。
由此可见,黄芪是在中药的历史上一个补气的经典药材,味道甘甜,很多老百姓也会使用黄芪制作药膳,结合自己的情况,可以配伍大枣、龙眼肉、当归、人参等,可以炖煮猪肚、牛肉、鸡肉等,根据自己的喜爱可以灵活选择。
咨询获取更多中医健康知识,关注我,可发私信。
黄芪——中药学中药士辅导精华
1.性能:甘,微温。归脾、肺经。
2.功效与应用:
①健脾补中,升阳举陷――脾气虚证。为补中益气要药,能升阳举陷,长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常与人参、升麻、柴胡等品同用。
②益卫固表――肺气虚证。能补益肺气,常与紫菀、款冬花、杏仁等配伍。气虚自汗证。能补脾肺之气,益卫固表,常与牡蛎、麻黄根等同用。
③利尿消肿――气虚水肿。
④托毒生肌――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
3.用法用量:煎服,9~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
黄芪效果虽好,但是,下列人群不适合使用。所以不能滥用,以免适得其反。
1. 如果身体存在阴虚的情况,那么大部分都会出现手脚发热或者是口干舌燥等症状,.再就是失眠多梦或者是盗汗,这些都是身体阴虚的表现。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等地。以条粗长、断面色黄白、 味甜、有粉性者为佳。黄芪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主治:
1.脾气虚证。
2.肺气虚证。
3.气虚自汗证。
4. 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
黄芪入药一般生用或者蜜炙。黄芪生品长于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尿退肿,常用于表卫不固的自汗或体虚易于感冒,气虚水肿,痛疽不溃或久溃不敛;蜜炙黄芪长于益气补中,多用于脾肺气虚、食少便溏、气短乏力或兼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以及气虚不能摄血等出血证。
但以下几种情况不能用黄芪:
1、新生儿婴幼儿禁用。
2、有过敏使者禁用。
3、脾胃湿热者禁用。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黄芪的作用与功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黄芪的作用与功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