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茯苓皮的功效与作用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茯苓皮的功效与作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茯苓是什么样的草药呢?
茯苓许多地都产,其中产于云南者称之为“云苓”品质较优。本品无臭,味淡。以体重坚实,外皮呈褐色,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为佳。茯苓性味甘、淡、平。归脾,肾,心经。其功效为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茯苓甘淡渗利,药性平和,无寒热偏胜。既利水湿以祛邪,又健脾运以扶正,为利水消肿之要药,适用于寒热虚实各种水肿,其他水湿病证亦常选用。
本品既利水,又健脾。治疗痰饮停于胸胁,症见胸胁胀满,目眩心悸,气短,常配伍温阳化饮,健脾燥湿之品。
茯苓可以治疗脾虚证,然而药性平和,作用缓慢,多与补气健脾之品同用。治疗脾胃虚弱,食少纳呆,常与补齐之品配伍。
另外,本品入心经,功能益心脾,宁心神。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余补气养血安神药配伍。如《济生方》归脾汤,以之与人参,黄芪,当归,远志等同用。
如果心气亏虚,惊恐不眠,则与益心气,安心神之品同用,如《医学心悟》安神定志丸,以之与人参,远志,龙齿等同用。
茯苓可以说是药食同源,咱们平时吃的“茯苓糕”也有这个成分,也可以用来与薏米熬粥以祛除湿气。
我是康复科李医生,点击右上角关注我,远离亚健康,享受健康生活。
茯苓是一种药食同源的药材,既能够入药,又能够当食物食用。
茯苓味甘淡平,具有健脾利湿,利水,宁心安神的作用。多用治疗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泄泻便溏,心神不宁,惊悸失眠。
茯苓利水而不伤正气,可用于治疗各种水肿,具有祛邪扶正的作用,可配伍白术、泽泻等同用。生活中,经常饭后腹泻的人群,可茯苓15g、白术10g、薏苡仁10g煎汤服用。经常失眠的患者也可以尝试茯苓15g、酸枣仁30g、远志15g煎汤服用。由痰湿而引起的头晕者,可每天茯苓15g,白术15g开水冲服或煎汤服用。
平时容易犯困,眼屎增多,四肢沉重等湿气重者,可茯苓、薏米、红豆适量熬粥喝,具有健脾利湿的作用。
若湿气重伴有四肢发凉者,可以用茯苓50g,白酒500g可以达到温寒祛湿的作用。
若湿气重伴有腰酸耳鸣者,可以食用茯苓枸杞汤,茯苓30g,枸杞30g文火熬煮。
平时也可配茯苓入菜,比如茯苓香菇菜、土豆茯苓菜、茯苓鲤鱼汤、茯苓乌鸡汤等。
茯苓可不是草。茯苓属于真菌。既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
在自然界,有生命的东西,分为动物,植物,真菌,3类。真菌的品种不多,包括木耳,蘑菇,茯苓,猪苓。真菌都是寄生在腐烂的植物上。茯苓的寄生母体,是松树。
茯苓的作用,主要是利湿健脾,药力比较小小。但茯苓没有任何副作用。精纯之品。茯苓还有安神的功效。
茯苓的产地,以前多出自云南,称为云茯苓。现在,多出自大别山,湖北和安微交界处。
谢邀!茯苓是种药食两用佳品。它生长分布地区极广,在华北丶华东丶华中丶西南和大别山区及云南丶湖南等地,它是中药中系列里大宗之材,它的特效功能;健脾益气,渗湿利水,宁心安神。它主治:水湿肿滿丶痰饮咳喘丶泻泄丶健忘等。它又是能为人类食用。
蒲公英加茯苓治什么病?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蒲公英与茯苓具有各自的性味功效,蒲公英是人们熟知的山野菜,味苦多汁,有苦寒泄热的效用。茯苓是菌科植物,味道清淡,有淡渗水湿的作用。二者配伍在一起,一清热,一去湿,针对的是中医理论的湿热证,所谓湿热就是湿邪与热邪结滞在一起,引起的诸多临床表现,请注意,湿热是体质的一种病态问题,并非专指某种疾病,例如湿热可积滞在脾胃,肝胆,肌肉,引起的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所以说茯苓和蒲公英治疗什么病的提法是不准确的。接下来,朱大夫结合中医理论,为你做全面准确的解答。
湿滞于内,以苦燥之,以淡泄之——《黄帝内经》
★蒲公英苦寒泄热
- 相传,在很早以前,东北地区缺医少药,有一户人家的儿媳生了疔毒(皮肤上的毛囊炎),痛痒异常,由于家境贫寒,请不起医生,她的婆婆急中生智就去野地里挖了一些山野菜,将其捣碎,然后内服外敷,儿媳的疔疮很快就痊愈了,这种野菜就是蒲公英,它因此有了另一个名字——婆婆丁。清代医药学家陈士铎曾盛赞蒲公英为清胃火之品,药性平和,泄胃火却不伤脾胃。
- 蒲公英花蕾盛开时似黄菊,古代也称其为“黄花地丁”,它的药用部位是地上的全草,质地甘润多汁,味道泛苦,苦味是阴寒属性,《内经》说“酸苦涌泄为阴”,公英药性性寒,寒能清热。味甘入脾胃,所以说公英专注于清脾胃的热盛。
★茯苓利水渗湿
- 茯苓是松树下生长的块状菌核,外皮色棕黑,内部色白,质地致密,味道甘淡,目前,主产于安徽,云南。
- 茯苓入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古人认为茯苓生于松柏树下,长在腐殖土中,是土气凝聚而成,脾胃属土,茯苓专入脾胃,味道甘淡,淡味具有通利小便,渗湿泄水的作用,针对脾胃虚弱,水湿不化停聚在体内形成的痰湿水饮的问题。
- 茯苓药性柔和,具有健脾益气,驱散水湿之效,脾虚饮食不得运化,气血亏虚,多配伍本品,脾虚水湿内停,致心悸,眩晕,失眠等水湿内扰气血的问题,医家多配伍本品淡渗利湿,由于临床非常常用,清代医学家黄元御称茯苓“功寄百病,效著千方”。
★茯苓配伍公英
- 茯苓与公英均入脾胃,茯苓化湿健脾,公英清热泄火,组合在一起专清脾胃湿热。脾胃湿热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证型,多因长期的饮食不节,饮酒过多,三餐不定,思虑过度导致脾胃不和,脾胃相表里,正常情况下,胃给脾提供热量,脾给胃提供津液,形成脾燥胃润的健康局面。在病因刺激下就会出现脾胃不能很好的配合,即脾湿胃燥,湿邪与燥热结滞不通,形成脾胃湿热。
- 湿热阻滞后,由于湿性粘腻,常很难驱散,湿阻气机升降,导致腹胀嗳气,大便不成形,粘马桶,热邪停滞后,引起口干,口臭,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腻。湿热虽然阻滞在脾胃,却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而且湿热可循气血而影响其他脏腑,如湿热体质多形体肥胖,怕热多汗,脾胃湿热引发肝胆湿热可导致两肋胀痛,尿黄口苦,湿聚成痰郁滞咽喉,可出现咽喉不利,痰多咳嗽等等。具体情况应根据个体情况加以分析,复杂问题应请中医师面诊判断。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茯苓皮的功效与作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茯苓皮的功效与作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