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常用中药配伍与名方精要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常用中药配伍与名方精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医讲理法方药,中医数十万的方剂中,为什么把张仲景的方子称为经方?
仲景组方,法度严谨,从不多用,一味药有一味药的用法,加减有度,前后一致,辩证客观,操作性强,实在是越读越佩服,关键是疗效好,1到3剂即可治愈,从不拖沓,无以伦比,后世再难有能达到如此高度的医书。医圣之名,实至名归,诚不我欺
经可谓事物本质规律,道之根源,虽万世不可易其法垂训久久当尊循者也。医上医理医道基本分为医经,经方两类。仓公华佗偏重于医经类,仲景集大成偏重于经方类。当然这些先贤通医经,晓秘方可谓医道的最高掌握传承者。唯宿尚方术者仲景圣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取用了代表最广泛最实用的方剂及治则且易检习传用而为伤寒杂病论。验之临床神效,王道之师。故尊重仲景方为经方。感概啊,感概啊。
经方的含义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经方是指现存最早中医临床专著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收载之方。之所以称为“经方”,一是现存最早的方剂,其中很多成为后世名方之基础方,有“祖方”之意;二是作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临床数十年行医体验,精心筛选出的方剂,无愧于经典处方;三是多数方剂组方严谨,药味简单。如能掌握其要义,临症方证对应,效如桴鼓。广义的经方是指清代以前历代医藉收载、组方配伍严谨、疗效显著、医家称道、广为应用的经典名方,包括狭义经方。又称传统名方。如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血府逐瘀汤、天麻钩藤饮等等。
理、法、方、药,是指中医诊疗的基本规程和原则要求,即四诊合参,辨证(病、证)求因、审因立法、依法组方、据方择药,环环相接,丝丝入扣。如果能参照、借鉴经方组方、择药、应用之法度,或能据经方之方证选择拟定处方,则可以使理、法、方、药更为严谨,确保临床疗效。
伤寒论是中医界首创了理法方药一致的书所以推崇为经方并不为过。至于后来的名家名方都是宗伤寒论方法而来。当然有些名方有名而并无实。张仲景是中医界苐一个讲理法方药为一体的人,所以被后世称为医圣。
保和丸、加味保和丸与越鞠保和丸有何不同?哪种好?该如何选?
保和丸与加味保和丸是临床上常用的消导剂,归类为消食导滞剂,以消食药物为主配伍组成,具有消食健脾、化积导滞功能,用于食积。食积病因比较简明,乃饮食失节,过饱伤胃,食物内停,阻碍气机,进而脾胃升降功能失司所致。临床以脘腹胀满、恶食、呕逆、泄泻为主要症状。越鞠保和丸为理气剂中的理气疏肝剂,用于肝气郁滞者。因此,三种药物的分类不同,保和丸与加味保和丸属于消导剂,越鞠保和丸属于理气剂。
三药的组方不同,保和丸组方为山楂(焦)、六神曲(炒)、莱菔子(炒)、麦芽(炒)、半夏(制)、陈皮、茯苓、连翘。加味保和丸的组方在保和丸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白术(麸炒)、厚朴(姜炙)、枳实、枳壳(麸炒)、香附(醋炙),厚朴、枳实、枳壳、香附有行气和胃、下气除满、消积化滞的功效。越鞠保和丸组方为香附(醋制)、木香、槟榔、六神曲(麸炒)、苍术、川芎、栀子(姜制)。
三药的功效和主治不同,保和丸具有消食,导滞,和胃之功效,用于饮食不节,食积中阻,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所致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嗳腐吞酸,不欲饮食,大便不调。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肠炎、慢性胆囊炎见上述证候者。加味逍遥丸具有理气和中,开胃消食之功效,用于饮食内停或痰食内阻,肠胃气滞所致的胸脘满闷或痞塞,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泻下则缓,大便不调,或结或泄,纳食减少,嗳腐吞酸,舌苔厚腻;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小儿厌食症见上述证候者。越鞠保和丸具有疏肝解郁,开胃消食之功效,用于暴饮暴食,损伤脾胃,气食郁滞所致的脘腹胀痛,倒饱嘈杂,厌恶饮食,恶心呕吐,吐后症轻,嗳气腐酸臭,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总结一下,保和丸用于食积,加味保和丸用于食积和痞满,越鞠保和丸用于胃痛和痞满。
三药的药理作用不同,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保和丸具有抑制胃分泌、提高消化酶的活性,调节胃肠运动等作用;加味保和丸具有抑制胃肠运动、提高胃蛋白酶活性和促进小肠吸收等作用;越鞠保和丸具有促进胃肠运动、促进胃分泌、镇吐作用。
最后,三药应辩证使用,饮食不节,食积中阻,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者选择保和丸,饮食内停或痰食内阻,肠胃气滞者选择加味保和丸,暴饮暴食,损伤脾胃,气食郁滞者选择越鞠保和丸。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常用中药配伍与名方精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常用中药配伍与名方精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