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好听的中医药名称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好听的中医药名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哪些名字很好听的中草药?
中草药山草药我估且说叫山草药吧!反正叫了几十年比较亲切!印象中好听的容我慢慢道来,百合,太子参,芙蓉草,美人蕉,莲蓬须,仙人掌,睡莲,金不换,公眼藤,沉香,红花,金狗脊,龙狗肝,珍珠,夜来香,等等,还有好多记不住了,下次睡梦中再找妈妈帮忙回忆一下!
中草药的数量之宏,而比较好听又好记忆的中草药则有:
一见喜,二郎箭,三棱,四块瓦,五味子,六汗,七叶一枝花,八月札,九月,石斛,百部,千里光,万年青,风车草,穿破石,过山龙……等等,
还有金箔,银花,铜锤草,铁脚威灵仙。总之,名字很好听的中草药确实很多,朋友你有什么新的,比较好听的中草药欢迎分享出来看看为谢!
因一,二为二郎箭,图三犁头尖草。
有金银花,万年青,四季青,浮萍,栀子,菊花,曼陀罗花,月季花,玫瑰花,密蒙花,白花蛇草,百合,松花,莲子心,仙鹤草,马鞭草,豨签草,车前草,佛手,木瓜,丝瓜络,青风藤,海风藤,海金沙,络石藤,首乌藤,鸡血藤,鸡冠花,人参花,款冬花,竹叶,荷叶,批把叶,徐长卿,何首乌,穿山甲,牡蛎,龙骨,龙齿,地龙,天龙,海马,海龙,等等。
我学过一段时间的中医,对中草药有一点点了解。中草药中名字好听的有很多,比如:半夏、沉香、天冬、龙葵、泽兰等都很好听,很有诗意。当然,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选择,你觉得好听的,别人不一定认可。不过,好听的名字再赋予它一些意义,那就不是好听,而是美了。
我个人觉得,把好听的中药名发挥到极致的是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吴承恩用药名写了一首《西江月》,描写孙悟空对进犯花果山猎户进行抵抗的情景:
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
在第三十六回中有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攒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在适当的语境中表达了适当的意义,这就是语言的美。这些身负使命的中草药名是不是很美,现代诗中只有在张峰的《本草纲目》中,还能看到一点中草药的影子。大概现代作家没有读《诗经》、《本草纲目》的传统了。
介绍中医药的书籍有哪些值得推荐?
神农本草乙尹汤,叔和脉学内经章,仲聖伤寒精研究,真人两书千金方,景岳全书医家要,吳氏温病也为章,研究方学冉氏著,经方奥妙百十方,医宗金鉴上下册,包金古今多集藏。十年苦读用心专意,一生学习医为良,读书切勿死句下,活学活用对机良。
作为一名曾经的中医学生,和现在的中医院校教师及附属医院医生,我曾经在学校的中医书库兼职过两年,读书到现在购置的中医书籍至少有三万元钱。我想谈谈我自己的体会。看中医类的书,大致分为兴趣培养期、入门期、构筑基础期、应用拔高期。
我自己对中医药的兴趣是从高中开始的,当时是在高中的地摊上买了一些旧的中药炮制书及中药图谱,便比葫芦画瓢去采集中药和尝试进行简单的炮制。因此这个阶段喜欢一些可视性很强,又能直接动手操作的。到了大学之后认认真真读过好多遍《名老中医之路》和《思考中医》,作为兴趣培养书。应该说来,当时读这两部书的时候很是兴趣高涨、血脉偾张,感觉掌握了学习中医学的捷径,而且按照这个来学,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名医。但是若干年后等我走上了讲台,我坚决反对我的学生在进入临床前就读《思考中医》,原因无它,书中有些观点过于偏激和牵强附会,容易将没有鉴别能力的医学生带入歧途。
入门期的图书我是从四大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黄帝内经》)以及四小经典(《药性赋》、《汤头歌诀》、《湖脉脉学》、《医学三字经》)入手的,没有其他的捷径,就是背诵。大学期间背诵的一些内容至今还能脱口而出,用起来得心应手。关于这套书的版本,四大经典我推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经典必读丛书,四小经典我推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那套“白话解”丛书。虽然问题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小编提出来的,但是平心而论,人卫的图书校勘相对严谨,错讹之处较其他出版社的书少很多。
构筑基础期还是以教材为主,尤其是方剂学教材,我始终认为方剂学才是连接中医各科的桥梁,上承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和诊断学,下启临床各科,从读书到现在方剂学我背诵了不下10遍。实际上教材是最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的中医书籍,非常适合知识框架的构建。可惜现在很多医学生盲目自卑,被社会上的杂音干扰太多,总觉得看不起自己的教材,觉得中医的教材不伦不类,甚至在教材上也有一股浓重的怀古情结,觉得解放后的教材不如民国的,新世纪的教材不如上世纪80年代的,其实是个很大的误区。中医教材,我比较喜欢上海科技出版社的五版教材,因为比较简洁易读。
真正到了临床之后,我们更多的是带着问题去看书和参考书,然后看自己学科相关的著作去精读。这个阶段有几部丛书受益很大。一部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中医经典临床必读丛书”,涵盖了临床各科,这套丛书除了四大经典之外,重点推荐景岳全书、医宗金鉴、温热经纬、张氏医通、临证指南医案、石室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一部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一部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还有一部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最后一部主要是当做参考书来读的了。我个人读书有个局限,就是隋唐至宋代的书较少读,原因是条理性不强,很难记忆;现代医家的医案少读,因为一些医案疗效太好以至于总觉得可望不可即。这种跳跃式读书的习惯是否正确,还有待时间进一步的检验。
总之,我个人的体会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书是为了能够指导解决问题。对于医学生来讲,四小经典是童子功,四大经典是基础,需要精读,其他书籍是锦上添花,在常规治疗山穷水尽的时候,能起到柳暗花明的开拓思路的效果。借用我读书的时候老师送我的一句话来结尾,“熟读百家学说,方知百家胡说”。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好听的中医药名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好听的中医药名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