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鼠曲草的功效与作用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鼠曲草的功效与作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农村常见的鼠曲草有什么作用?
鼠耳纯属一种野草,跟菜无任何牵连,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常年生草本,冬天经过风霜雪雨,表面上看似苗叶枯萎了,其实根系充满生机,二月春风起,嫩苗似花开,所以在南方地区农历二三月间随处可见,叶苗上有一层白白的绒毛,开着碎碎的黄花。
鼠耳草中有一种象羊绒的纤维,是清理肠道的好食材,但用来佐餐做菜就不适宜了,因为采摘起来比较麻烦,既要除掉小径又要摘去黄花,由于它的羊绒纤维不容易煮烂,吃起来也难以下咽。
象我们这里都是拿来做清明米果,把采摘回来的鼠耳草除掉老径和黄花,将比较嫩的径叶洗净切碎再捣烂,然后用糯米粉加面粉和成草绿色的面团,然后用竹笋和腊肉做馅子,根据个人的口味做成包子或大饺子,然后放进蒸笼里蒸熟,这就是人们清明时节要吃的“清明果”。
清明果做工精细,味道肯定也不一般,但凡吃过的人都懂,虽然出自农村,我想不会比那些“御膳房”的包子米果要逊色。
为什么过清明的时候要吃“清明果”呢?因为清明各地都有祭祖的习俗,这么美味的“人间美食”也不能让凡人独食,祭祖的时候专烧些纸钱远远表达不了后人对祖先的怀念,所以这“清明果”一要拿几个去祭祖,二是过年的时候油腻食物吃多了,肠道的垃圾堆积太多,吃清明果可以有效的排除肠道内多余的油腻和垃圾,各位,你认为页川的回答靠谱吗?欢迎大家一起互动,赞同的请点赞加关注哦!
一,鼠曲草也叫清明菜
鼠曲草在以前的《中国植物志》中记载为鼠麴(qu)草,之后修订后正式中名就叫鼠曲草,属于菊科鼠曲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别名多地叫清明菜,因为在清明前后它的嫩茎叶可以当野菜食用而得名,别名还有田艾、拟鼠麴草、秋拟鼠麴草等等。
外形特点:一是为一年生低矮草本,茎直立或下部斜展,高度往往在四十公分以下,茎上有白色厚棉毛;二是单叶互生,叶无柄,叶片匙状倒披针形或倒卵状匙形,长5-7公分,两面有白色棉毛;
三是头状花序多数,近无柄,在枝顶密集成伞房花序,花黄色或浅黄色,1-4月开花;
蒴果圆柱形,长0.5公分左右,8-11月果实成熟。
鼠曲草在我国除了东北外各地都有分布,通常野生在低海拔干旱地方或湿润草地上,在稻田最常见。
二,鼠曲草的主要作用
鼠曲草是一种南方常见的当年生草本植物,隶属于菊科鼠麴草属,其学名为鼠麴草,因其叶片很像老鼠的耳朵,所以又称为“鼠耳草”,后又传播成“佛耳草”。
鼠曲草既可作为野菜又可作为药材,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其农历二月份就已经发芽,嫩叶上长着细微的白色茸毛,农历三月分长出花穗,开出细小的黄花。因为在清明时节的时候,鼠曲草的的嫩叶可以食用,所以又称之为“清明菜”,很像北方的一种“面条菜”。过去青黄不接的荒年,鼠曲草可用来充饥。
鼠曲草作为药材最初记载于《名医别录中》,其味甘性平,常用来止咳平喘、化痰祛湿。有些地方在寒食节的时候,用鼠曲草跟米粉和成浆来食用,可辟邪、去湿气,人们将这种食物称作“粑菜”。在民间鼠曲草捣碎后还可以修复创伤和溃疡。
现代药理学研究得知,鼠曲草含有黄酮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生物碱类化合物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消炎抗菌、抗氧化、保肝、止咳等临床应用价值。
【大乡】,专注科普三农领域的“冷知识”、“趣知识”,快来关注、点赞吧!
鼠麴草:也叫鼠曲草、鼠耳草,江西这个地方多叫清明草,它是早春的一种野菜。野菜总是采摘嫩头食用,密布白毛的鼠麴草像裹了层棉花一般,故江苏一带,把它叫做“棉茎头”。
鼠麴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高10—40厘米,茎直立,被白色厚棉毛;叶互生,两面均有白色棉毛,头状花序较多,花黄色或淡黄色;有光泽;小而多数,瘦果,倒卵形或倒卵状圆柱形。产于我国除东北之外大部分省区,生于山坡、草丛、旷野、农田中。鼠麴草叶形如鼠耳,且叶多茸毛,又名“茸母”。它又可和米粉、面粉做成食品,取其汁液和面蒸食,做糕做团,江西这边叫清明粿。
历史上的鼠麴草倒不像现在这般默默无闻。北宋末年,北宋的亡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宋徽宗,被金人大军押解北行。春风初暖,却吹不散宋徽宗心中彻骨的寒凉,徽宗忽一低头,见了路边刚刚破土未久的嫩草:那小草的叶片满是灰白色茸毛,仿佛戴了银狐裘的披肩。他算着时令,应是清明节气,想那汴京的故俗,这草本应是清明寒食的主角才是,触景伤情,徽宗便作诗曰:“茸母初生认禁烟,无家对景倍凄然。帝城春色谁为主,遥指乡关涕泪涟。”这诗中的“茸母”指的便是鼠麴草,因为其叶片上生有茂密的白色绒毛,古人将其称为“万茸之母”。
北宋故都汴京(现河南开封)民间,每逢春日,人们便会采其嫩芽食用,所谓禁烟,则是言这鼠麴草初生之时,恰逢寒食,烟火不兴。徽宗诗句,追忆故事,言辞工整,意境惨然,却于事无补,只落得客死他乡。
古时所谓茸母,如今大名唤作“鼠麴草”,又有鼠曲、鼠耳等诸名,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称,麴,言其花黄如麴色,又可和米粉食也,鼠耳,言其叶形如鼠耳,又有白毛蒙茸似之。——其中所谓和米粉食,即是旧时北方寒食习俗,采鼠麴草嫩叶,与米粉同蒸作糕状,其色青绿,正是宋徽宗所忆汴京故事中的时令吃食。早在南北朝时,《荆楚岁时记》便有言道:“三月初三日,取鼠麴汁蜜和粉,谓之龙舌袢,以厌时气。”
鼠麴草有什么美味吃法?
又见鼠曲草,又见清明日。湖北的清明,淅淅沥沥的细雨也是有的,但是肆意舒展的暖阳也是常见的,这就是春的气息。
鼠曲草在壹周君看来,是特别有乡愁的美食。
在大别山那块的罗田、浠水、英山及红安一带,在清明节都会吃一种叫“软萩粑”的小吃,这跟江浙清明节吃青团有着差不多的风俗吧。
鼠曲草,也叫软萩,当地人都叫清明菜或者灰灰草,最寻常的做法当然是做成软萩粑。
鼠曲草摘回来后,用水洗干净,再把它舂成瓤,把糯米粉和软雀穰倒进盆子,加适量的开水,用力搅拌。扎碎与糯米粉粘米粉加60℃温开水揉成面团,黑芝麻加白糖拌匀做馅,做成圆饼再用微火烙制而成软萩粑。
和糯米粉与和麦粉不同,一定要用开水,而且加水不要很多,和匀的软雀面团呈浅绿色,质地柔软。
鼠曲草面团,如果直接擀薄定型,上火煎或者上火蒸,那就是软萩粑。
但如果做成青团,更是名副其实。馅一般先炒熟拌匀,加馅做粑是细致活,又是技术活,一般人做不了。
馅料的做法是咸蛋黄煮熟,在锅中压成泥,加入肉松,加适量水,炒到软硬适中。蛋黄粉和白糖混合,甜度自调,加冷水和成糊状,这就是馅料。
问:鼠麴草怎样做才好吃呢?
通常做法是采摘新鲜的做成清明果和草草粑,还能晒干打粉做年糕。
提到鼠麴草可能没多少人晓得,而若说到清明草,晓得的人就更多了。其实,这种菊科的草本植物,各地人们对它的叫法不同,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刺楸就列举一下它的别名吧,看看有没有你家乡的叫法。
鼠麴草的别名有清明草、清明菜、鼠曲草、老鼠艾、鼠壳棉、鼠壳草、面蒿、年蒿、年艾、田艾、棉菜、棉花草、水萩、软萩、燕子花、毛米、毛香、水牛花、猪菜、小火草菠菠草。
鼠麴草一般在每年清明前后才引起大家关注,但它并非清明草才有,南方一些地区在过年前就开始生长了,因此被用来做糕点。鼠麴草与直接做来吃的野菜不同,而是用来做粑粑吃,但到底有哪些美味的吃法呢?
草草粑是刺楸这边做常见的做法,与清明粿不是同一种美食。草草粑做法简单,但却对鼠麴草有要求,需选用嫩嫩的且未完全开花的,开花的鼠麴草较老,做的草草粑吃起来比较绵且口感差。所以在刺楸这里到农历三月底等鼠麴草都开花了一般就没什么人采摘了。草草粑的做法如下:
1、准备好新鲜的嫩鼠麴草,挑选出杂质,折摘打短,淘洗干净,最后焯水。
2、焯水的鼠麴草与适当比例的糯米粉、大米粉揉成团,倒入木甑子或者蒸笼里蒸熟。
3、蒸熟后翻倒入碓(duì)窝(石臼)或大盆里,用木棒不停地碓,使得粑粑与鼠麴草结合得更紧密且变得更糯。
4、碓好后,一坨一坨地揪取下来,放手板心揉搓并拍成饼状排放好。等饼子凉后就可以叠放而不怕粘在一起。
5、鼠麴草饼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放锅里放油煎炸,刺楸喜欢吃的是两面煎炸成锅巴的草草粑。
除了草草粑,各地还有用鼠麴草做成清明粿,又称青团、艾粿、菠菠粿、清明果等。与将清明草融到粑粑里不同,清明粿会利用鼠麴草的叶绿素染成青绿色,刺楸认为这也是其叫青团的原因吧。
另一个不同之处为,草草粑没馅儿,而清明粿有馅儿,且有甜与咸之分。其实,除了鼠麴草,人们还用艾草、青菜、牛皮菜来做青团,但鼠麴草做的味道更好且更具绵柔性。
1、采摘新鲜鼠麴草,打理干净焯水。
2、焯水后用碓窝捣烂成糊状,这步是使得鼠麴草成绿色的泥浆状。
3、糯米粉与泥浆状鼠麴草混合揉成团蒸熟。
4、像制饺子皮一样取小坨揉搓碾压成皮。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鼠曲草的功效与作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鼠曲草的功效与作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