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知识图片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药知识图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哪些简单的中药知识可以告诉年轻人?
很多市民都误以为,“中药的副作用比西药小得多了,比较安全。”广东省中医医院药剂师团队专家介绍,七大不可不知的中药正确使用原则。
一、中药采收时节须规范。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植物中的化学积累是不同的,甚至区别很大。如人参以6-7年采收其人参总皂苷含量最高;金银花、槐花、辛夷在含苞欲放时采摘花蕾;红花宜于花冠由黄色变橙红色时采等。
二、中药用药品种须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各省中药材标准对我们常用中药材的科属、品种、用药部位、性状等均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柴胡须使用伞形科植物柴胡(习称北柴胡)或狭叶柴胡(习称南柴胡)的干燥根。据报道在东北地区就曾出现使用大叶柴胡冒充北柴胡,其根及茎均有毒,服用后可导致恶心呕吐、阵发性抽搐、角弓反张等不良反应。
三、中药用药部位须规范。中药通过长期的实践筛选出一定的药用部位。不同的药用部位,不仅存在药效的差异,并可能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如麻黄我们使用的是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其性辛、微苦、温,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而麻黄根则使用的是草麻黄或中麻黄的干燥根和根茎,其性甘、涩、平,具有固表止汗的作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四、中药炮制须规范。中药材在成为临床使用的中药饮片前须经过一定规程的炮制,从而起洁净、增效、减毒等作用。如麻黄,生用则发汗解表,蜜糖炙用则止咳平喘。
五、中药选用须规范。中药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代用品。中药使用必须辩证施治。如栀子,性苦寒,常用于热病烦闷、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疮疡肿毒等,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而对于脾虚便溏的患者则不宜使用,容易苦寒伤胃。如日本不顾证型长期使用小柴胡汤导致患者间质性肺炎的“小柴胡汤事件”。
六、中药煎煮须规范。中药应按照一定的煎煮火候及时间进行。如解表药及芳香性药物宜武火迅速煮沸再改文火煎煮;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药、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宜文火久煎;而部分毒性中药则常需久煎。如附子,其含有双酯型生物碱,应煎煮1-2小时,研究发现久煎可使有毒的双酯型生物碱降解成无毒的单酯型生物碱,从而大大降低其毒性。
中医方子几味草药能冶好一种病,草药之间产生什么反应,是如何知道的?
首先你所定义的一种病,我的观点是中医看的是证,而不是按西医的病名来定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而这个证,四诊参合,确定各脏各腑虚实寒热表里阴阳,比西医单纯定义的一种病要复杂。
再来看书籍中对中药的介绍,入脏腑哪条经络,寒热温凉什么性质,解表或入里…其实都对应中医对证的判断。当中医诊断以后,根据对证的判断处方中药如同排兵布阵,各司其职,各就其位,为对证。
中医有经方派,即是说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面的固定经方应用到位,或在原本书中的方子作简单的加减处方中药,基本用药不会特别多,按照原书药物配比进行处方。
可以确定的其中的组方药物不是前人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多一个少一个药,多一分少一分这样搭配看病人对照研究出来的。成书多是根据历史上至东汉的治病方搜罗积累而来。
补充说一下,我一直觉得古时中医的理论智慧远超过现代医学所能理解的范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医学科技验证着中医理论,包括经络当中的穴位点,也是被现代人以有磁场的良导点方式连接,与中医经络高度重合。对中医感兴趣,更多是对于这种中医智慧的崇敬和向往。
以自己身体为分析工具~神农尝百草。
住过农村散养过猫狗的人都知道,猫狗得病了是懂得找草药吃的,这是本能,不用人教。
而人其实先天也是有这种本能的,只是因人后天思虑太多,这种本能就退化了。只要通过一些训练手段,这些本能是会恢复的。
中医测试药性,就是利用这样的本能,并组合药性治病
其实这种本能我们并没有完全失去,大家在不同的环境下闻到不同的香味,是不是会产生不同的身心反应?喝不同味道的水呢?
中医仅是通过更专业的水平,将这些组合起来罢了。
地球人为王,一切万物是为人而设计而存在的,所以有病就有药,百草百味,尝味而知药性,爱好中药人士首先到大自然中挖草根尝草根,才会天士人日久悟出智慧,一般药方三味为佳,一味引药,一味和药,一味是真正治疗的药,如果药方有七,八味以上靠蒙,其方不取为好,好方只取一味,其余为助,目前西药中的消炎止痛杀菌止痒常用药,青霉素等化学物质在草药里都能找到,很多草药具非常神奇作用,希望有识之士加以研究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知识图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知识图片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