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的基本用药原则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药的基本用药原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服用中药汤剂有哪些讲究?
现代人在服用中药汤剂时都不太注意用药时间和方式方法,以为早一顿晚一顿,有时候中间加一顿就完了。其实服用中药汤剂的讲究还真不少,根据不同的病症服用方法都是不同的。
临床一般均为每日1剂,每剂分2或3服。一般情况下,汤药多温服。
一.在心腹以下的疾病宜饭前服药。
1. 对于胃肠道疾病,宜饭前服药。因为饭前胃中空虚,药物能较快进入小肠以保持较高浓度,这样可使药物不为食物所阻而充分、及时发挥药效。
2. 滋补药亦宜饭前服,以利消化吸收。
二.病在胸膈以上者,作用于上焦的药,宜饭后服用。
1.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可减少药物的刺激。
2.消食健胃药,宜食后及时服,以使药物与食物得以充分混合,最大地发挥药效。
3.发汗药也宜饭后服用,以防出汗过多而引起虚脱。服用发汗解表药后,还要注意避风保温,使全身微微发汗,才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感谢你的邀请,我来解答一下。
很多人都吃过中药吧?吃中药有什么讲究呢?今天給大家总结了三点,来做一个分享,最后一点尤为重要。
第一个:吃完中药,不要吃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首先这些食物吃多了本来就对脾胃不好,其次有些药材药性可能与这些食物相冲,就会抵消掉药性,大家喝药的效果也会大大减弱。
第二点:吃完中药不要吃太甜的东西。我们有句老话说,吃糖会解药,这个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因为现在很多饮料和糖里面,都有很多的添加剂,这些东西也可能会影响疗效,如果怕苦的可以问一下医生,能不能多加一下甘草或者蜂蜜这些来缓解苦味。
最后一点,喝中药的时间,这个很重要。神农本草中提过,病在胸膈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之下者,先服药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意思就是说病位在身上,饭后吃药;病位在下,先吃药再吃饭,病在四肢血脉的,早上起来空腹吃,让药随气走于四肢。所以医生给大家开完药后,一定要仔细询问一下具体的服药时间,不然也会影响效果。
大家听明白了吗?做到以上几点,让你的中药不白吃,效果更好。
中药有抗药性这一说法吗?
严格的意义上说中药是没有抗药性一说,原因就是中药不像西药那样需要长时间服用,正常来讲吃中药是有疗程的,疗程结束后会停药一段时间再继续下一个疗程,在停药这段时间人体对于药物有个吸收的过程,让人体适应中药,以上所说的是中药汤剂,现在越来越多的中成药充斥着市场,中成药凭借着服用简单、携带方便等特点迅速被人们所接受,对于中成药来讲也就没有了疗程一说,所以中成药还会使人体产生抗药性的,综上所述中药汤剂不会使人产生抗药性,而中成药另当别论。
中药有毒付作用,也有耐药性和抗药性。由于中药治疗的周期较长,也缺乏对毒付抗药性的研究,也不太受医者所重视,认为中药属植物药,没有毒付抗药性,这是一亇误区!特别吃药时间长,有可能不会即时出现症状而麻痹。前不久,诊一病人,其曾因“甲低”和一些精神问题连续不断服医者40多剂中药,最后弄出个“药物性肝炎”。
抗药也称耐药。临床上多指微生物、寄生虫、肿瘤等对抗生素及抗肿瘤药物的耐药性。如人体遭到细菌、病毒、寄生虫的感染,在选择抗生素或驱虫药治疗时,细菌、病毒、寄生虫、会产生保护性机制,时间久了就会产生耐药,从而使疗效减弱。在治疗肿瘤时,癌细胞也会对一些化疗药及靶向药产生耐药,不能达到治疗目地。
己知长期服用镇静安眠药,镇痛药、硝酸酯类药、胰岛素等出现药的敏感性下降,肝酶的活性增加,药物在体内代谢加快,使药的浓度和疗效降低。也就出现了抗药。
中药则不然,一般很少产生抗药。因为中药是天然药品,一张中药方由多种药组成,而是3~5天更方一次,达不到耐药条件。但是对一些慢性病守方的病人也会出现对药效的敏感性下降。道理和我们吃辣椒一样,开始不能接受慢慢就接受了,吃中药也是如此。尤其中药的毒副作用的尚处于未知数,长期服用一定检查肝肾功能。
中药不会产生抗药性,因为这些药材都是天然的,本身成分很复杂,并且副作用很小,大都是药食同源的食物,不会产生抗药性的。
中草药使用了几千年,什么时候使用都有疗效,长期服用也不会产生抗药性,就像我们吃饭一样,什么时候吃饭都制饿,不会再吃就不管用了,一日三餐天天如此都有效果,因此中药不存在抗药性。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的基本用药原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的基本用药原则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