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对中药的了解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对中药的了解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人是如何知道一种东西的药性的?
古人是如何知道一种东西的药性的?
比如李时珍听说在北方有一种曼陀罗花,人吃了之后会手舞足蹈,严重的会麻醉,于是他亲自赶到北方找到了叶子就像茄子叶花就像牵牛花的曼陀罗花,遍问土人,得知“此花确实无毒,尽管食之会令人癫狂。”
李时珍亲自尝食,“乃验也”,记下来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的尝食笔记。
当然有其他办法了,人民群众是老师。
据说有一次李时珍住在驿站,看到几个赶马车的车夫围着一个小锅,锅里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驿站吃饭是不用花钱的呀!干么要另起锅煮东西呢?又不是狗肉羊肉?煮的野草而已,李时珍上前讯问。
马夫们告诉他说:“我们这些赶车的人,侍候牛马,搬货上货,难免磕着碰着,损筋骨伤骨,一天结束之后,不磕不碰,也是骨疼筋乏不舒服的很,喝了这些野草煮的汤,可以很大程度的减轻痛苦。”
“这个方子你们听谁说的呢?”李时珍追问道。
“没有谁说,大家都这样做而已。”
“那这野草一样的花叫什么名字呢?”
“‘鼓子花’,也叫‘旋花’。”
今天张大夫跟大家唠个闲嗑,有人提问:“古人是如何知道一种东西的药性的?”这个问题不但是很多朋友想问的,也是张大夫自己感兴趣的。今天我也来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大家一起探讨。
首先说,在古代没有仪器能够检测一个东西是否具备药用价值,所以在就有了“神农尝百草”这种说法。而“神农”这个人物不可能有各种疾病状态,所以说即使他尝过百草,也不会全部验证百草具有对某种疾病的治疗价值。说的更加通俗点,你连某个病都没有,即使是你尝了百草,那治疗价值到底怎么样,也没法说啊。我想这一点是很多人心里面一样有疑问的地方。所以说,古人对于一个东西药物属性的界定,肯定不能来自于一个人。即使是后期如何神化一个人,一个人也肯定干不成这个事。
那么,我们的古人如何认识不同东西的药物属性和治疗效果的呢?我个人觉得,还是实践出真知。中国的古人,一代一代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和疾病,于是在实践中找解决方法,时间久了就对很多东西的药物属性认识清楚了。或者说“神农尝百草”这句话里,神农可以是很多人,而非一时一人之功,认识过程肯定跨越很长时间,汇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和智慧。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在古代出现了一位叫“神农”的神仙,他尝遍了百草,他一尝就知道了百草能治疗什么病。
这个事就像《黄帝内经》一样,《黄帝内经》这部中国古典医学巨著,虽然名字有“黄帝”二字,但是其中内容也是一个跨越很长时间,汇聚了很多人的智慧而成。如果谁非要说《黄帝内经》是“黄帝”自己写的,那就大错特错了。说的更加通俗点,黄帝即使是在几千年前那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啊,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写一本医书呢?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一是用口尝。
传说神农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曾多次晕倒,最后因尝某个药草而离世。
据说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也曾以身试药。甚至为了解曼陀罗的药性,他不惧风险,多次调整用量,终于获得了曼陀罗的用药经验。
二是用眼看。
1据说古代一农夫,发现一只受伤的野兔躲在黄豆地里,活动受限。它吃光了周围的黄豆叶子,就吃起黄豆上缠绕的黄丝丝来。一段时间后,兔子竟然恢复了健康,蹦蹦跳跳跑了。人们由此发现了“菟丝子”这味中药。由此发现了“菟丝子”这味中药。
2古时一位何老汉,打柴时发现一种植物的藤蔓,总是紧紧地缠绕在一起。他感觉好奇,就割下这些藤蔓,并挖了根部。后来发现,这种植物的根,可以乌发。“何首乌”的名字由此而来。
3一位放羊老汉,看到羊吃了一种叶子后,无论公羊母羊,都显得精力旺盛,繁殖欲望明显增强。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叶子叫做“淫羊藿”。
谢邀。
我认为每一种草的药性,虽然途经很多医学大家的编撰尝试,但是其源头,还是在百姓。我们都知道,在早期的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寻找可食用的东西,于是有了稻谷、水果等等,草药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
比如,三国时期,黄痨病人食用一种叫做茵陈的绿油油的草时,病情竟然好了。于是,这种类似于偏方或者诀窍的方子,被人们口口相传,最终传到了华佗的耳朵里。为了摸清这种草的药性,他分别用根茎叶尝试,最终发现三月的茵陈嫩芽可以医治黄痨病,因此,慢慢流传下来。
每一种草药,都是类似的传承过程。起初,被人们无心尝试,发现了它的某些特性,口耳相传,最终由医者将他们实验,确认,随着朝代的更迭,人们对药性的把握越来越准确,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的草药大全。
并且,医学发展永无止境,医学精神永远传承。虽然不要求现在的医者有神农氏尝百草的精神,但是也应该有足够的敬业,尽可能通过实验,减少最大的风险。
我是朴品之道,每天分享传统故事、原创美文,期待与您一起进步!欢迎关注!
中医所说的归经什么意思?
中医所说的归经,简单的说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是对某些经络或者脏腑及其经络,或者某几个经络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的经则作用较小或者没有作用,这就称为中药的归经。
中医所说的归经:是中医诊断医术的术语,是指中医诊断医术的主要、重要经络和经脉;意思是要对病症判断、诊断、辨证要对路子、要对准各种各样的病症套路、规则、规律和规范。
中医所说的归经:是指中医药学各种各样的中草药、中药材每一种所治疗各种病症药物的自然属性、自然本性、性质、性能特点、功能和功效。
中医诊断医术和配伍方剂必须要按照、依照、参照自然人体的经络、经脉来强调、强化治疗效果、效率、功能、功效和性能。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
归经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的或特殊的治疗作用。
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应范围,也就是说明了药效的所在,包含了药物定性定位的概念。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由于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所以且机体发生病变可以通过经络影响内在的脏腑;反之,内在脏腑病变也可以在体表反映出来。
由于发病所在脏腑及经络循行部位不同,临床上所表现的症状也各不相同。如心经的病变多见心悸失眠;肺经病变常见胸闷喘咳;肝经病变每见胁抽搐等。如朱砂、远志能治疗心悸失眠,说明它们归心经;桔梗、杳仁能治愈胸闷、咳喘,说明它们归肺经;而选用白芍、钩藤能治愈胁痛抽搐则说明它们归肝经。
“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人体某一脏腑的选择性作用,即作用点或靶器官。一般认为, 每一证候都是脏腑或经络发病的表现,任何疾病均可通过辨证来分析其发病的脏腑部 位,进而将治疗该脏腑、经络病证的药物归入其经,故此种药物便称为“引经药”。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对中药的了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对中药的了解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