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医中药养生常识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医中药养生常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自学中医,先学习哪些中医知识,才能坚持学下去?
自从2008年很偶然看到一档养生节目,就萌生了学习中医的念头,看得多了,就开始买书。后来感觉,这些知识太碎片化了,上学出来了人,比较喜欢学院式的系统学习,后来就开始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脉经》等,结合看视频讲座,很受益。为了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我会一直坚持学习的。愿与友友们交流学习。
中医爱好者,因看病难,治病贵,又时吃药没效用。欠病成医,大道至简。中医五脏学,改变了对传承中医药的认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制约平衡变化是运行规律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宇宙自然规律与生命相结合的医学体系是中医药的智慧。用中医药调理生命体气血畅通,平衡五脏阴阳平和是中医药的整体观奥妙。中医药是人类健康的瑰宝,其博大精深胸怀,悬壶济世的宗旨,将是人类卫生健康的首选。
先学《针灸学》(相当于《黄帝内经》中的“灵枢”),再学《内经》(相当于《黄帝内经》里的“素问”),再学《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两本相当于《伤寒杂病论》),再看李可的《危急重证疑难病》,再看郑钦安《中医火神三书》。然后再看其他的。
我学中医,开始是61年初中毕业报考卫校,已经录取,因为没有收到通知致使错过这次机会。长辈表亲一表叔,是当地名中医。听母亲说,我小时候,生病就是请的他。这时,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医生。
常去新华书店,一次见到一本书《中医入门》,买了回来。为秦伯未所著,看了这本书,更坚定我学中医的决心。这本《中医入门》内容丰富,浅显易懂,收获很大。前年,我在网上又买回这本《中医入门》。
后来,我又陆续从新华书店买了不少古医名著。《汤头歌》,《药性赋》,《黄帝内经》的巜灵枢》与《素问》,都买了,看了,太深奥,难懂。那个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如牛进了菜园。
我看的医书太多,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时方歌括》,《时方妙用》,还有《温热经纬》,《温病条辨》,《医宗金鉴》等,都是买来看的。不管看懂看不懂,就是看,像看小说一样看。真的是对中医浓厚兴趣,否则根本看不进去。
我看医书,不但看,还做了不少笔记。背《汤头歌诀》,一天背一两首。抄在纸上,挑塘泥,很枯燥,我便用来背古诗词,背汤头歌,顺便打发时间。这其实就是积累,我后来当教师,这个时期的看古诗文,背古诗文,就派上了用场。
我囫囵吞枣地看了这么多医书,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用。这个,我说不好。反正那么多知识,就是在那儿憋着,一旦,通了,开了窍。真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我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的。学习中医,必须要对中医感兴趣,否则很难学。
中医在古代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公元前(407~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从师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医术高超。著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难经》等。
扁鹊的高超医术与疗法,奠定了祖国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他善于总结前人和民间药方,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埋、治疗上对祖国的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论病、用药等方面,善于运用古方并结合自己的经验,不拘泥于传统,取长补短大胆创新。他看病总是“精问察之”,“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形成了自己严谨的诊疗作风,开创了中医学史上一代新风。孙思邈在《千金方》中首列妇科、儿科。其中许多方面至今仍可作为现今妇幼保健、护理的借鉴。
另外,孙思邈对保健卫生、预防疾病也非常重视。他主张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劳逸结合加强锻炼身体,预防并减少疾病的发生。
孙思邈不仅是一位大胆创新的医药学家,而且还是一个有作为的《炼丹家》。在《丹经内伏硫黄法》中,孙思邈记录了火药的配方,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戒国四大发明之一。
李时珍是明代医学的一代宗师。
他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对鳄鱼早有记载:“南人珍其肉,以为嫁娶之敬”,“肉至补益,主治少呼吸,足不立地,湿气邪气,诸它腹内,症痞恶疮。”可见古人对鳄鱼在治哮喘、咳嗽、风湿、身体虚损、心腹等病及恶疮肿瘤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疗效。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医中药养生常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医中药养生常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