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检验知识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药检验知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草药的药性如何确定?
如何确中药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必须经过认识,和临床史用的验证,才能确定它的药用价直,虽然说前人有历史文化理论知识点,最好是经过自己临床验证确定。最好是找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指导下史用确定。
下午好!
中草药的药性是根据人体吸收后释放热量的程度定为热性或温性,吸收热量的程度定为寒性或凉性,既不释放也不吸收热量的定为平性。至于药效,可以怎么说,像神农孙思邈李时珍等都是这样评定的。
中药的药性要表述清楚起码要成本书的篇幅才略可表达部分。
古人对性味归经的归类表述比较粗糙,很多源于观察而非测量,所以一般燥热和凉性中药的判断比较容易和准确,但对温平寒,特别是微温,平,微寒的论断就会出现偏差。
其实寒热的定义就不是现代科技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它们不是通过工具测量的结果。
中药里的寒热性指标应该是个逻辑推导的参数指标,它们和气血等概念一样,根本就不是科学定义的字面含义。
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搞笑的问题。这是“废医验药”派手里的大牌,可惜,他们的路注定比建造巴比伦塔更难。单个中药的药性的研究对于“废医验药”派其实是一个噩梦,因为这里面有太多的细节因素会干扰研究的结果,炮制方法不同,品质的产地不用,用量不同,都会发生一些神奇的变化。有些药物,单味使用,用量在某一界线之下和在某一接线之上,起作用是相反的。同时,大多数单味中药有多种用途,很不同的其他单味中药配伍会有不同作用,这个也会是“废医验药”派的噩梦。总之,怎么研究不重要,结果不会在中国人手里,而且无论结果如何,都会大幅度提高有效治疗成分的成本,对于病人来说也是噩梦。
古人是如何知道一种东西的药性的?
一是用口尝。
传说神农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曾多次晕倒,最后因尝某个药草而离世。
据说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也曾以身试药。甚至为了解曼陀罗的药性,他不惧风险,多次调整用量,终于获得了曼陀罗的用药经验。
二是用眼看。
1据说古代一农夫,发现一只受伤的野兔躲在黄豆地里,活动受限。它吃光了周围的黄豆叶子,就吃起黄豆上缠绕的黄丝丝来。一段时间后,兔子竟然恢复了健康,蹦蹦跳跳跑了。人们由此发现了“菟丝子”这味中药。由此发现了“菟丝子”这味中药。
2古时一位何老汉,打柴时发现一种植物的藤蔓,总是紧紧地缠绕在一起。他感觉好奇,就割下这些藤蔓,并挖了根部。后来发现,这种植物的根,可以乌发。“何首乌”的名字由此而来。
3一位放羊老汉,看到羊吃了一种叶子后,无论公羊母羊,都显得精力旺盛,繁殖欲望明显增强。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叶子叫做“淫羊藿”。
我只说一下我多年学习中医的一个感觉:人可以修炼到很高的层次和境界,现在的社会和科学束缚了我们的思想,人到达一定境界之后会拥有沟通万物的能力,会认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会认识到更高层次的经络腧穴,普通人没有谁能够在没有学习经络腧穴之前,透彻的了解经络,并给经络腧穴命名。中药也是一样,达到那个层次后已经透彻的了解了所有药物性味归经,然后才敢尝百草,绝对不会是对药物一无所知就敢随意尝试。我们对古圣先贤了解的太少太浅显了,很多东西都高明到了无法想象的程度,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现在仅仅是一些浅显的知识更多一点而已,坐井观天,就敢妄论古圣先贤,太可笑了。一点浅见,贻笑大方。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检验知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检验知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