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熬中药的常识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熬中药的常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药怎么煎?
煎中药,是指把抓回的中药放入砂锅里的一种煮食方式,很多药店包好药,一般都有免费代煎服务,但是熬中药其实很有讲究。一般都是自己煮中药,不太提倡让人代煎,因为煎煮重要的方法会直接影响到药效,如果煎煮的方式不正确,可能会中药无法发挥更好的功效。
1、容器的选择
容器选择不对,药效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如果选择随意的锅来煮,可能会导致药材去其他物质混合,形成化学反应,稍有不慎,容易加重病情。所以,一般建议最好选择砂锅,其次才是不锈钢,不要使用铁锅。
2、浸泡时间
贮存药物不当,可能会导致中药出现发霉的情况,这种药材要在煮之前,及时丢掉,不能再和其他药物混合一起煎煮。而且,熬中药之前最好用温水先浸泡半小时,等全部浸透之后再去煎,这样可以让药效尽快散发出来。
3、煎药的水
煎药要加入水,这里的水也有讲究,不要把上一次中药的水加进去,隔夜的水也最好不要用,如果自来水是干净的,没有污染,则是可以正常使用的。而且,加入的水要注意温度和合适的量。
4、把握火候
传统的中药煎煮方法是将中药放入水中浸泡,泡半小时左右,可进行煎煮。中药先在大火中煎煮,再小火煮沸,继续煮沸20分钟。计时到30分钟,然后慢慢地把汤倒进碗里。继续放适量的水,继续煮20分钟,然后倒出药。将第一和第二煮沸的中药混合,在早上和晚上分成两部分。
中药熬得越久就好?熬中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煎药,就和做的道理菜是一样的,完全一样的。
有些菜要熬很久,比如骨头汤。有些菜要急炒。比如青菜。有的只能用水泡,比如茶叶。
煎药方法,要根据药材而定。一,不同的药材,煎药的方法不同。二,同一种药材,治疗的目的不同,煎药的办法也不同。
1,发汗的要,多是植物的叶,梗,如紫苏,薄荷,柴胡,要的是其挥发性成分,不可大火就煎,尽量避免气味挥发,损失药效。其实,这类药,维持水温在不到100度,“泡”比较好。
2,有特殊毒性的药,要做特别的处理。一,麻黄。麻黄沫,令人烦。要单独煎,倒掉上层的泡沫。二,附子。当下药店出售的附子,由于担心生附子的毒性,都是经过过度炮制,毒性没有了,药性也没有了。应该选用生附子,先煎2小时,再下其它的药物。三,大黄。短时间煎,具有“寒下”和活血的药性。久煎之后,“寒下”的药性大为减少,活血的药性仍然保持。这就要看你做什么用了。如果用来下大肠中粪便,就不能久煎。如果用来活血,就一定要久煎。
3,补肾的药,多半滋腻,一般为植物的种子,或是其它胶质,都得就煎,才能煎出来。与熬骨头汤类似。
的确,中药的煎煮也是一门非常有讲究的学问。这也是为什么最新的中药配方颗粒从疗效上比煎煮的中药总是差那么一点的原因,这是因为,通过煎煮,各种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会加强或者产生新的药理特性。
一般来说质地轻清、气味芳香的药物最好短煎,质地厚重、毒性、种子类适合久煎。
中药根据药物的特性一般会分为以下几种煎煮方法:
先煎:先煎药物往往是那些质地坚实的如贝壳类、矿石类等等;其次是毒性药物比如附子、细辛等等。
后下:后下的药材大部分都是质地轻清或者气味芳香的药材如藿香、佩兰、木香、薄荷、紫苏等等。或者久煎会失效的药材如钩藤、大黄等。
包煎:包煎的药材大部分是细小有毛,难以过滤的引起刺激性咳嗽的药物如旋复花、辛夷花等,其次是含有粘液质比较多的容易引起糊锅的药材,比如车前子。
另煎:另煎的药材大部分是贵重药材,这是为了避免其他药物的残渣吸收了她的药效。比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等。
烊服:这类药大部分是属于胶类,比如阿胶、鹿角胶、黄明胶等等。所谓烊服就是将煎好的药汁倒入这类胶类中(大块的最好打碎),待它们融化后在服用。
如果是用于外感发汗的药物,大部分只需要短时间大火煎煮,一般先猛火烧开,在调小火保持沸腾大约20~30分钟即可。根据情况可以不需要煎煮两次
对于滋补的药材一般每次需要煎煮40~60分钟。一般都需要煎煮两次。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熬中药的常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熬中药的常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