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夏季中药养生知识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夏季中药养生知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说中药要趁热喝?
大部分的汤药,一般都是在稍热的时候服用是最好的。
据中医专家说:"虽然许多中药要求温服,但并非都是如此,有不少汤药要放凉了再喝的。"
传统的中医理论对口服汤剂的温度是非常讲究的,有三种:温服、热服、凉服。
通常服用中药的温度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所需达到功效而决定的。
冷服,常用于热证用寒药或真寒假热证用热药。
举例,
清热解毒的汤药需要冷服。
- 中毒的病人服用解毒剂宜冷服,冷服可使毒物之瘀滞易于排出。
- 呕吐病人服用汤剂也宜冷服,避免加剧呕吐。
- 各种感染性疾病所致发热的病人,出现口干唇裂、大便密结、小便赤黄等热性症状,冷服中药可通过寒凉泄热,使邪热外泄,缓解病痛。
- 清热解毒消暑功效的中药,如具有清热生津功效的白虎汤,主要用于大热、大汗、大渴等;具有凉血止血、请熟利尿的小蓟子饮,主要治疗小便赤涩热痛、尿中见血等;收涩固精功效的中药汤剂也需冷服,包括金锁固金丸、固经丸、固冲汤答等,主要用于治疗遗精滑精、肾气不足、膀胱失约所致的尿频遗尿等证
大部分中药采用温服法,而不是趁热有点烫口地喝,温服能够和胃健脾,助药力。
一般情况下,喝中药讲究的是早饭前,晚饭后。
经常听到有人说,中药熬好了,趁热喝。这是认识上有误区。
这想法其实就跟现在很多人认为的中医不科学,西医就是科学一样的认知上存在错误。
中药,首先要跟中药的性结合起来,还需要看季节,也需要看病人的体质,还需要看搭配。
同样的药不同的人,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搭配,服用起来都是不一样的。但总体来说,中药的服用方法有三种:热服,冷服,温服。
所以现在的很多中医,其实搞不清楚什么药该怎么服用,这不是中医的问题,这是人的问题。
我们来看看重要具体应该怎么服用。
中药的服用方法一定要对,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药力,还不会产生副作用。
中医为什么难学?
中医不仅要学会辩证,还需要懂药性,还需要了解怎么泡制使用药,每一项工作都是复杂晦涩的,没有捷径可走。
光一本《黄帝内经》就足以挡住许多人的中医之路了。
并不是什么中药总是趁热喝。讲究点喝中药最好。中药根据药性当然有寒凉与温热等等区别,而传统的服用当然很为精细复杂,一定要自己在遵医嘱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经验总结,才会喝出最好的效果来。
关于中药是热喝还是凉喝很多情况停留在个人经验上,祖国医学对服用中药的温度还是非常讲究,中药光服法就有十多种,具体到药水温度就有三种:温服、热服和凉服。
1、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
2、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而解毒、清热的药,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药,则“冷服”效果更好。
3、在我国南方,夏天经常服用的一些“凉茶”,实际上也属于中药的一种。顾名思义,很多凉茶都是晾凉了喝,清凉解暑效果才更好。
对于服中药,中医有句“阳病热服,阴病凉服”说法。因此,凉服与热服,应根据情况具体分析,治疗热病的药可凉服,而治疗寒证宜热服。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掌握服药的温度。 一般,患有“阳病”的患者多表现出热证,会表现为周身发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搏快等:而“阴病”多表现为寒症证,出现恶寒发热、无汗、脘腹冷痛、肢冷神靡、舌淡、苔薄白等。 最后,在中药方剂中,有个小窍门就是,一般情况下,叫做“汤”的多数热服,而叫做“饮”的多数需要凉服。
夏季天气炎热,古人是怎样养生的?
在清朝,伏天里选择中草药避暑是当时北京地区一大特点,在《京都风俗志》中记载,在伏天,有人喝冰水,有人煎熬苏叶、藿叶、甘草等汤,称之为暑汤,并在街上出售。这里的“苏叶”,即紫苏叶,中医学认为紫苏性温、味辛、发表散寒、理气宽中、化痰止咳。中老年和儿童夏日饮苏叶汤,则有健脾补中的功效。
除了老百姓喜欢制作暑汤消暑外,宫中的御医在夏季也会开出消暑的中药方子,如香薷汤、暑汤等汤剂,还有香薷丸、藿香正气丸、清暑益气丸等丸药。这些药方主要的成分是藿香、香薷、扁豆、陈皮、茯苓、木瓜、滑石、甘草等。李大夫指出,这些中药对于治疗在湿疫时气发生的暑湿感冒比较有效。八月份是暑湿的月份,服用藿香、甘草、金银花等中药或汤剂也有利于预防中暑和感冒。
明清以来,老百姓伏天最盛行吃莲子汤。中医学认为,莲子性味甘平,具有养心益肾的功用。李大夫说,夏日常饮莲子汤,能补中强志,养神益脾。中老年人食用,轻身益气,令人强健。在清朝宫廷中,消暑冷饮的种类就有很多了,冷饮中最出名的冰碗是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葡萄干、鲜胡桃、怀山药、枣泥糕等料制成,冰镇后吃起来绝对爽口。
其实,饮食避暑从汉代就开始了。据《荆楚岁时记》载:“伏日进汤饼,名为消恶”。古人习惯称暑气为恶气,避恶就是指消暑。“汤饼”是一种放在水里煮熟的面食。虽然汤饼本身不是清凉食品,但在夏天吃热气腾腾的汤饼时却能出一身大汗,从而带走体内大量热能。所以,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消暑方法。现在人们也可以吃一些热气腾腾的面出身汗来消暑,但是要因人而异,只适合不爱出汗的人。
很愿意为您回答这个问题,(一)、在清朝的时候 ,据说避暑要到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去,那个地方有山有水,很利于避暑。(二)、古代为了避暑和生活,修建后重的墙,有利于冬天保温,夏天隔热。(三)冬天储存一些冰块放在地下库房里,等到炎热的夏天来临时,拿出来降温。(四)建一些避暑的建筑,在屋子里可以通风,还用冰镇酸梅汤清热去暑。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夏季中药养生知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夏季中药养生知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