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小知识100条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药小知识100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自学中医,先学习哪些中医知识,才能坚持学下去?
先学习《中医基础》,《内经》,《诊断》,《中药》,《针灸》;再学《方剂》,《仲景<伤寒论>》,《温病》,《金匮》,《伤寒论》;《内科》,《外科》学完且巩固了,再学《妇科》、《儿科》、《五观科》,《医古文》。
我是一名中医,我以自己的经历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实践学习大于理论知识,但是理论返回来会指导实践,就是说如果你是零基础学习中医,最好是先跟一个中医临床大夫学习,时间久了有点临床经验了再返回去学习理论知识,会有全新的认识!
如果直接学习理论,一般人都会感觉很枯燥、很乏味,很难坚持下去!
先学《针灸学》(相当于《黄帝内经》中的“灵枢”),再学《内经》(相当于《黄帝内经》里的“素问”),再学《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两本相当于《伤寒杂病论》),再看李可的《危急重证疑难病》,再看郑钦安《中医火神三书》。然后再看其他的。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首先必须掌握点易经知识,懂阴阳知道五行生克,然后再按照倪海厦老师说的先学《针灸》,《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等最重要的是不能心急,要靠时间慢慢积累
古人是怎样知道草药的功效的?
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挺好:实践实施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
草药的功效自然是通过实践得出来的,怎么实践呢?
自然是历经无数的岁月,历经无数的人次来亲自吃出来的,一次次的尝试,对植物药性的比对掌握,慢慢积累而来的。
古时候没有药物成分分析,没有小鼠实验,有的是人,用人来尝试,然后用时间来累计实验次数以达到对药效的掌握!
所以,在对药物分析的基础上,诞生了中医,现在有很多人黑中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医也有好的地方,中医就是我们自己的文化的一部分。
虽然在古时候的这种尝试在现在看来是不够严谨科学的,但是,古人用几百年几千年的无数次药物试验来弥补了这种不严谨性。
一句话来说,就像神龙尝百草一样,药草的功效我认为是吃出来的。这个吃的过程自然是带着血泪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希望大家好好生活,好好爱人~
古人尝药各有目的,后人较难猜想,
我的经验不知是否与古人相同。如痔疮,我把承传的几种中草药一种一种的煎汤喝,不断加减分量,以自身的承受力,检验出每种草药的寒热性,再把各种草药按一定量煎汤喝,每天二次,连续三天,停药三天或五天再决定药量,再参考传承的分量,虽对自己身体有一定害处,并无大碍,却得到了丰富经验,了解了千人千方的做法正确,缩小了用药量,也提高了用药的时间,质量,缩短了康复时间。
这个问题问的好,古代那么落后的条件下,古人凭什么说这款草药什么功能,那一款又是什么功效呢?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现在看是神话传说,不过在古代那就是真理,鲜有人能够怀疑神农尝百草的真实性。相传神农长着牛的头,他的身子是透明的,五脏六腑能够清晰可见。这样的神农只能存在于神话中,就是这样的神话人物却能够让世人相信了上千年,甚至到现在还有大批人相信神农尝百草的真实性。
古人给出药物的功效几乎就是靠的胡编乱猜。直到今天很多人仍然迷恋“以形补形,吃啥补啥”,比如吃核桃能够补脑子,无非就是觉得核桃仁长得和大脑比较相像而已。现代科学早已证实核桃并没有较其他食物具有特殊的补脑功能。
古人还有一个叫做“取象比类(有时候也叫取类比象)”的指导思想,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长在顶上的东西能够补头,长在底下的东西能够补脚。红枣是红色的,人的血液也是红色的,所以吃红枣能够补血;穿山甲会打洞,所以吃了穿山甲能够通乳通络,可怜的穿山甲啊。蝙蝠晚上出没,所以吃了蝙蝠的屎能够明目,蝙蝠的屎也有了一个很文艺很清新的名字——夜明砂。类似的功效一抓一大把。
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毫无道理,纯粹是人的臆想。比如补血,现代科学早就证实了,贫血往往是因为缺乏铁元素,贫血就应该补充铁元素以及一些蛋白质。红枣的蛋白质含量很低,铁元素也很低,用红颜色的红枣补血效果不是一般的差。蝙蝠晚上出没不是因为眼睛能看到东西,蝙蝠靠发射和接收超声波感知物体,吃再多的蝙蝠屎也不会像蝙蝠那样有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功能。
中医药要想生存下去,不能靠老祖宗,不能靠政策保护,需要接受现代医学的检验。有没有效果不是古书说了算,而是实验说了算。
本人所有回答均为原创,禁止任何形式的侵权,侵权必究。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小知识100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小知识100条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