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药用知识一览表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药药用知识一览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你认识的中药是什么呢(可以配图)?
这是考药材名称啊,还是考中药知识?在我们这里的农村,陆上爬的,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动物植物,地里长的,天上飞的!树木果实,花草,野菜……都是药材,如家雀;蒲公英,茵陈(青蒿),菖蒲(叶,根);香椿(茎,叶,树干,树根)桑树(桑椹,桑叶,树枝,树根);乌龟(乌壳,整个龟,……)……都是药材,而且还是纯天然的!每年都有来收购药材的!
中医药传承博大精深,天上乌云地上鳖,活人的脑髓妇人血,其为四般药物无处找,传说重阳观音相辩论,中医古老千年中,打开药箱豆蔻香,冰片防风有槟榔,桃仁怀抱杏仁睡,巴豆哭的泪汪汪,传承中医圣道大如江河,奥妙精心各有奇招继承后人。
古人是如何知道一种东西的药性的?
我只说一下我多年学习中医的一个感觉:人可以修炼到很高的层次和境界,现在的社会和科学束缚了我们的思想,人到达一定境界之后会拥有沟通万物的能力,会认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会认识到更高层次的经络腧穴,普通人没有谁能够在没有学习经络腧穴之前,透彻的了解经络,并给经络腧穴命名。中药也是一样,达到那个层次后已经透彻的了解了所有药物性味归经,然后才敢尝百草,绝对不会是对药物一无所知就敢随意尝试。我们对古圣先贤了解的太少太浅显了,很多东西都高明到了无法想象的程度,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现在仅仅是一些浅显的知识更多一点而已,坐井观天,就敢妄论古圣先贤,太可笑了。一点浅见,贻笑大方。
古人是如何知道一种东西的药性的?
比如李时珍听说在北方有一种曼陀罗花,人吃了之后会手舞足蹈,严重的会麻醉,于是他亲自赶到北方找到了叶子就像茄子叶花就像牵牛花的曼陀罗花,遍问土人,得知“此花确实无毒,尽管食之会令人癫狂。”
李时珍亲自尝食,“乃验也”,记下来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的尝食笔记。
当然有其他办法了,人民群众是老师。
据说有一次李时珍住在驿站,看到几个赶马车的车夫围着一个小锅,锅里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驿站吃饭是不用花钱的呀!干么要另起锅煮东西呢?又不是狗肉羊肉?煮的野草而已,李时珍上前讯问。
马夫们告诉他说:“我们这些赶车的人,侍候牛马,搬货上货,难免磕着碰着,损筋骨伤骨,一天结束之后,不磕不碰,也是骨疼筋乏不舒服的很,喝了这些野草煮的汤,可以很大程度的减轻痛苦。”
“这个方子你们听谁说的呢?”李时珍追问道。
“没有谁说,大家都这样做而已。”
“那这野草一样的花叫什么名字呢?”
“‘鼓子花’,也叫‘旋花’。”
很久以前,大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一个名叫三七的小伙子和奶奶相依为命,靠种菜、打柴为生。每日里,三七把菜和柴挑到集市上卖钱,换回些日用品,日子虽不富裕,却也能得温饱。
话说有一日,三七去山里砍柴,走到一棵大树下,看到上面有有个很粗的枯枝,心下欢喜,三下两下爬了上去,脚下踩牢后,便用斧子砍起来,眼看就要砍断,抬手擦汗之际,脚下一滑就摔了下来,落地之时腿撞在了一块凸起的石头上,腿被撞了个大口子,血瞬间把裤子浸湿一片,钻心的疼,三七赶紧从包中拿出干净布条裹上伤口,打算歇息一会儿回家,正在这时,听到对面草丛中悉悉索索的声音,定睛看过去,一只土黄色的兔子,瘸着一条腿啃食一片翠绿的草,奇怪的是它又把草吐在了自己的瘸腿上,过了一会儿,兔子慢慢离开了。三七很纳闷,是草能治伤吗,于是一瘸一拐地走过去,拔起一棵放在嘴里嚼烂敷在伤口上,顿觉疼痛减轻,于是拔了一抱回家,连敷数日痊愈。
后来,村里有人受伤,三七便教他们用此草治疗,村民们都觉得疗效甚好。村民们很是感激三七,于是便给此草取名三七。
谢邀。
我认为每一种草的药性,虽然途经很多医学大家的编撰尝试,但是其源头,还是在百姓。我们都知道,在早期的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寻找可食用的东西,于是有了稻谷、水果等等,草药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
比如,三国时期,黄痨病人食用一种叫做茵陈的绿油油的草时,病情竟然好了。于是,这种类似于偏方或者诀窍的方子,被人们口口相传,最终传到了华佗的耳朵里。为了摸清这种草的药性,他分别用根茎叶尝试,最终发现三月的茵陈嫩芽可以医治黄痨病,因此,慢慢流传下来。
每一种草药,都是类似的传承过程。起初,被人们无心尝试,发现了它的某些特性,口耳相传,最终由医者将他们实验,确认,随着朝代的更迭,人们对药性的把握越来越准确,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的草药大全。
并且,医学发展永无止境,医学精神永远传承。虽然不要求现在的医者有神农氏尝百草的精神,但是也应该有足够的敬业,尽可能通过实验,减少最大的风险。
我是朴品之道,每天分享传统故事、原创美文,期待与您一起进步!欢迎关注!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药用知识一览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药用知识一览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