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饮片专业知识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药饮片专业知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没有认中药的好法子,每次都不认得,找不到特征?
我是宋药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各种书籍记载的中药有上千上万种,平时最常用的也有几百种。不要说上千种,就这几百种能都记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刚开始接触中药,几乎是两眼一抹黑,连名字都还没搞清楚,还要对名认药,想想头都大。我个人认为讲,认中药没有捷径可走,只需要时间和不断的重复。
认中药要做好长期学习的准备
这么多中药要记住并认识,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定的时间,还有就是经常看,看的多了就认识了。但中药材的种类千差万别,即使同一种中药材,不同地域基原也会有许多不同,总会有认不出、认不全的。认中药也是活到老、认识到老。你可以想象一下,你新到一个单位工作,开始可能只认识几个人,但是时间长了就能认识一大半人甚至全部,这些人当中有单位的领导、工作上经常接触的同事、还有就是单位里人气比较高的风云人物(大家议论比较多的美女、帅哥或者长相有特点的,或者发生过什么事的等等),就连扫地的阿姨也能认全。为什么呢?就是时间一长、看的多了也就认识了。
不要贪多嚼不烂,可以每周认识几种,从最简单易识别的开始
认识中药也是换一个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我们都是一个一个逐渐认识的,而不是一下子都认识都记住。如果一下子认好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觉得都眼熟,就是想不起名字。如果每天认识两三种或几种,对号入座就相对容易。
重复就是记忆
中药材种类比较多,而且有好多性状比较近似。所以,即使当时认得了,以后也要经常翻出来看看,加深印象,否则时间一长记忆就会模糊。
借助实物
其实,要认识中药光是从书本、图画认识还是不够的,因为中药实际生长的样子和图片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而且中药最主要的除了性状之外还有气味,有些药材的一闻味就知道是啥。如果有时间可以到附近的药材交易市场多去转转,市场的药材大多有贴有标签,可以帮助你认识中药。
其实,有的时候一个东西看的多了,一些印象特征是印在了脑子里的,并不需要分析就知道是什么。当有人问你怎么记住的的时候,就有那种:我也不知道怎么就认识记住了,反正就是认识。
你好,我是药都阿猛,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如果你想要多认识中药材,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全部都认识的,不能只看书或者在网上查找,建议你如果真的想认识中药材就来中药材市场学习吧,每天认识几个品种,慢慢的就会对中药材越来越了解。
中药材品种有几千种,有很多名字差不多的,也有长相差不多的,而且同样的药材还分不同的产地,产地不一样,含量就不一样。我拿几种中药材给你举个例子
1名字差不多的中药材,藏红花和新疆红花
藏红花和新疆红花虽然名字一样,但是他们的价格要差几十倍,不过他们长的不一样,很好区分。
图1是藏红花
图2是新疆红花
2长相差不多的中药材,茯苓和粉葛根
在中药材市场,这两种中药材都是加工成块状出售,但是他们是不同的品种,功效也不一样。葛根又分粉葛根和柴葛根。
图1是茯苓
图2是粉葛根
图3是柴葛根
3同样的药材不同的产地
3.1国产决明子含量高,价格在1公斤13块钱左右,进口决明子含量不够,价格比国产便宜两三块。
3.2国产酸枣仁含量高,价格在一公斤200多块,进口酸枣仁含量不够,价格在70块钱左右。
是不是感觉很复杂,关于中药材的知识,一篇回答是给你介绍不完的,像五味子和五倍子也是两张不同的药材,五味子又分南五味和北五味。牛膝又分川牛膝和怀牛膝。人参又分野山参、林下参、高丽参、红参、白参、西洋参。太多太多了…………
视频加载中...中药材有几千个品种,如果不是每天可以接触到是认识不了的,想认识它们,要做好花费你很多的时间的准备,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您点赞加关注。
如果有关于中药材的问题可以评论留言或者联系我。
我是药都阿猛,常年经营各种中药材。
古人是如何知道一种东西的药性的?
今天张大夫跟大家唠个闲嗑,有人提问:“古人是如何知道一种东西的药性的?”这个问题不但是很多朋友想问的,也是张大夫自己感兴趣的。今天我也来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大家一起探讨。
首先说,在古代没有仪器能够检测一个东西是否具备药用价值,所以在就有了“神农尝百草”这种说法。而“神农”这个人物不可能有各种疾病状态,所以说即使他尝过百草,也不会全部验证百草具有对某种疾病的治疗价值。说的更加通俗点,你连某个病都没有,即使是你尝了百草,那治疗价值到底怎么样,也没法说啊。我想这一点是很多人心里面一样有疑问的地方。所以说,古人对于一个东西药物属性的界定,肯定不能来自于一个人。即使是后期如何神化一个人,一个人也肯定干不成这个事。
那么,我们的古人如何认识不同东西的药物属性和治疗效果的呢?我个人觉得,还是实践出真知。中国的古人,一代一代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和疾病,于是在实践中找解决方法,时间久了就对很多东西的药物属性认识清楚了。或者说“神农尝百草”这句话里,神农可以是很多人,而非一时一人之功,认识过程肯定跨越很长时间,汇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和智慧。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在古代出现了一位叫“神农”的神仙,他尝遍了百草,他一尝就知道了百草能治疗什么病。
这个事就像《黄帝内经》一样,《黄帝内经》这部中国古典医学巨著,虽然名字有“黄帝”二字,但是其中内容也是一个跨越很长时间,汇聚了很多人的智慧而成。如果谁非要说《黄帝内经》是“黄帝”自己写的,那就大错特错了。说的更加通俗点,黄帝即使是在几千年前那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啊,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写一本医书呢?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我只说一下我多年学习中医的一个感觉:人可以修炼到很高的层次和境界,现在的社会和科学束缚了我们的思想,人到达一定境界之后会拥有沟通万物的能力,会认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会认识到更高层次的经络腧穴,普通人没有谁能够在没有学习经络腧穴之前,透彻的了解经络,并给经络腧穴命名。中药也是一样,达到那个层次后已经透彻的了解了所有药物性味归经,然后才敢尝百草,绝对不会是对药物一无所知就敢随意尝试。我们对古圣先贤了解的太少太浅显了,很多东西都高明到了无法想象的程度,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现在仅仅是一些浅显的知识更多一点而已,坐井观天,就敢妄论古圣先贤,太可笑了。一点浅见,贻笑大方。
一是用口尝。
传说神农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曾多次晕倒,最后因尝某个药草而离世。
据说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也曾以身试药。甚至为了解曼陀罗的药性,他不惧风险,多次调整用量,终于获得了曼陀罗的用药经验。
二是用眼看。
1据说古代一农夫,发现一只受伤的野兔躲在黄豆地里,活动受限。它吃光了周围的黄豆叶子,就吃起黄豆上缠绕的黄丝丝来。一段时间后,兔子竟然恢复了健康,蹦蹦跳跳跑了。人们由此发现了“菟丝子”这味中药。由此发现了“菟丝子”这味中药。
2古时一位何老汉,打柴时发现一种植物的藤蔓,总是紧紧地缠绕在一起。他感觉好奇,就割下这些藤蔓,并挖了根部。后来发现,这种植物的根,可以乌发。“何首乌”的名字由此而来。
3一位放羊老汉,看到羊吃了一种叶子后,无论公羊母羊,都显得精力旺盛,繁殖欲望明显增强。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叶子叫做“淫羊藿”。
很久以前,大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一个名叫三七的小伙子和奶奶相依为命,靠种菜、打柴为生。每日里,三七把菜和柴挑到集市上卖钱,换回些日用品,日子虽不富裕,却也能得温饱。
话说有一日,三七去山里砍柴,走到一棵大树下,看到上面有有个很粗的枯枝,心下欢喜,三下两下爬了上去,脚下踩牢后,便用斧子砍起来,眼看就要砍断,抬手擦汗之际,脚下一滑就摔了下来,落地之时腿撞在了一块凸起的石头上,腿被撞了个大口子,血瞬间把裤子浸湿一片,钻心的疼,三七赶紧从包中拿出干净布条裹上伤口,打算歇息一会儿回家,正在这时,听到对面草丛中悉悉索索的声音,定睛看过去,一只土黄色的兔子,瘸着一条腿啃食一片翠绿的草,奇怪的是它又把草吐在了自己的瘸腿上,过了一会儿,兔子慢慢离开了。三七很纳闷,是草能治伤吗,于是一瘸一拐地走过去,拔起一棵放在嘴里嚼烂敷在伤口上,顿觉疼痛减轻,于是拔了一抱回家,连敷数日痊愈。
后来,村里有人受伤,三七便教他们用此草治疗,村民们都觉得疗效甚好。村民们很是感激三七,于是便给此草取名三七。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饮片专业知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饮片专业知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