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怎样分别中药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怎样分别中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药的性味归经是怎样确定下来的,依据在哪里?
这个我可知道,太知道了,我来告诉你吧!中药的归经源于内证的功夫!内证是什么呢?就是古代道家的一种内功,也是一种要求入静很深功夫。在这种功夫下,小则可以入静观察到中药或者各种食物进去到人体后各种现象,大到可以观察到人与宇宙之间的关联现象,功夫越深观察的尺度层次也就越深。比如:黄花菜这种药食同用的食品,经过内证下的观察就能够发现,食下去后黄花菜产生的气直接进去脾胃的经络,然后旋转后消失,去了哪里暂不得知。经过这样内证古代医家就总结出黄花菜的属性,属性入脾胃经,五行属土。
这样的内证在一些道家修道者的口中经常会提起,但是在世面上却很少有人得知,笔者也是有幸拜读到一本老师的书籍才得以有此认知,具体书籍名字在此不做广告,希望谅解。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来自不易,请珍惜和爱戴他的存在!
哈哈 这也要问 ,你到那个地步 你就会体验到。 依据这东西 ,必须你得知道你得身体结构。 就像老师说1+1=2 你问老师你有什么依据一样,你得在这个体系当中, 如果当时有人说等于3 你就会接受结果事3, 经络老祖宗给你画出来了, 你慢慢体会就行了,除非那人五觉,还无知[笑哭][笑哭][笑哭][笑哭][笑哭]。 写在最后 首先要有知 通过修身 达到有觉, 有些傻逼刚杠精就不知道怎么对他们说了。
中药的性味,也就是指的,辛、甘、酸、苦、咸五味(此外,还有淡味,一般将淡归于甘,故仍称五味),与寒、热、温、凉、平五性。中药的药性一是通过口尝得来的,如薄荷的辛,滑石的甘,乌梅的酸,黄连的苦,青盐的咸;二是通过临床使用得来的,如附子、干姜治寒证,所以属于温热性药;石膏、栀子治热证,所以属于寒凉药等。中药的性味,与中医治疗疾病息息相关。因为中医治疗疾病,是把人当成一个整体,治疗疾病的原则,就是调整人体的阴阳,根据病症的阴阳胜衰情况,来确定治疗原则。再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以纠正疾病引起人体的阴阳失调,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药物的阴阳划分为:寒、凉,酸、苦、咸,沉降属于阴;温、热,辛、甘、淡,升浮属于阳。
中药进入人体内所起的作用,都是有一定的治疗疾病的范围,也就是说每种中药进入人的身体,会对人身体某个脏腑或经络部位的病变起治疗作用,这种特殊性就叫“归经”。具体的归经划分依据,例如:胁肋胀痛,多因肝郁气滞,青皮和柴胡能疏肝利气,所以入肝;失眠与心有关系(心主神明),柏子仁、酸枣仁能治疗失眠,所以入心;饮食积滞,多属于脾胃病,麦芽、谷芽能消食积,所以入脾胃;咳喘是属于肺(肺主气的升降)的病变,杏仁、桔梗能治咳喘,所以入肺;遗尿一般认为与肾有关,金樱子、桑螵蛸能治遗尿,所以入肾。在临床使用中,古人发现具有相同气味的药物,可对不同脏腑的病变起治疗作用,如同样的苦寒药,黄连入心,黄芩入肺,黄柏入肾,大黄入胃,龙胆草入肝,互有差异。而具有同样功能的药物,也可对不同脏腑的病变起治疗作用。例如补药:补肝(白芍)、补心(龙眼肉)、补脾(党参)、补肺(沙参)、补肾(肉苁蓉)。所以,古人提出了“药物归经的理论”,用“归经”把药物与脏腑及经络联系起来,确定药物针对疾病的部位,做到有的有的放矢,提高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注)在使用中,我们需要注意,中药通过炮制,可以改变单味中药的性味及归经。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怎样分别中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怎样分别中药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