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医药基本知识有哪些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医药基本知识有哪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想要大致了解中药种类,要买什么中药书合适?
想要大致了解中药种类,要买什么中医书合适?
只是大致了解的话给你推荐中医药大学的教材《中药学》。里面内容详尽明了,通俗易懂,是简单了解中药的最好选择。
这本教材分总论、各论、附篇三部分。
总论部分系统介绍中药的起源及中药学的发展概况,中药的命名与分类,中药的品种、产地、采集与贮藏,中药的炮制,中药的性能,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中药的剂型与剂量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各论部分共收载常用中药518味,按主要功效分为22章。每章先列概述,介绍该章药物的含义、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原则、使用注意等内容。每味药以来源、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文献摘要等项详细论述。
你好,我是黄药师,我曾经回答过类似的问题。首先,要更正其他回答者的一个认知偏差——《本草纲目》不是读中药的入门级读物,不建议楼主买,有几个理由:
1、《本草纲目》篇幅很大,基本上是看不完的,《本草纲目》其实相当于中药方面的一本字典类书,你会去没事阅读一本字典吗?太枯燥了。所以,正确的用法应该是,如果有需要,可以去查阅,但是没必要从头读,一字一句的读。
2、因为《本草纲目》是大部头,所以书会很贵,买完了也多数不会看,况且题主也只是想了解,直接买这么贵的书,不划算。
3、《本草纲目》其实是李时珍经过统计和搜罗各地药物、方剂和治疗方法的书,所以,很多治法并不是他的原创,而是搜集而来。因为搜集来的,有些就是属于中医黑吐槽的部分,比如用人的某些器官或者排泄物来作为药物,其实已经并不适用于现在了。所以这本书以“全”为主,而不是以最简单的方式来认知中药种类为主,故不建议入门级读者阅读。
中医里有一种“取象比类”的理解方法,在这两本书中都有很好的解释。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这本书是《中国名家名师讲稿丛书》中的一本,作者是张廷模,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是按照中医院校《中药学》教材的顺序,将每一味中药掰开揉碎了细讲。不仅会讲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还会讲为什么这么归类,这么归类的依据是什么。我觉得,很多事知道了为什么,是真正理解了它,理解了才更好记。
《神农本草经》
分365味中药,分上中下三品。
一年365天,一天一味,一天一个宇宙能量所产生一种中药。不能多,也不能少,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文化是天人合一,中药也是天药合一。
我觉得买《本草纲目》比较合适。
李时珍,湖北蕲春县人,出身世医,明代注重实践杰出的医学家。其名著《本草纲目》是一部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斗争经验的医药学巨著,全书五十二卷,药物1892种,医方一万多个,插图一千多幅,是古代汉医集大成者。
对药物分正名、释名、集解、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方面进行说明。每种药物以正名为纲,释名为目。集解说明药物采收时间、产地、辨疑、正误。修治说明对药物怎样加工整治。气味则说明药物的味:辛甘酸苦咸;有毒无毒;药性:温凉寒热平。主治是集中说明药物的功效。发明是介绍药物的用途,方的来历。附方是药物应用举例。对每种药物使人看后豁然开朗,来龙去脉,了然于胸。读一本《本草纲目》想了解药物,收获一定超过你的预期。
想要了解中药,如果选择一本不权威,不全面,不详细,看后你的收获会少之又少。我觉得买《本草纲目》合适,你觉得呢?
生活中的小毛小病,总有药方;书中的传说,故事令人难忘,药物的疗效令人啧啧称赞……
如何科学使用中药?
一说科学,有些中医爱好者就发火,其实科学不是西医的专用名词。中药的应用更多的是经验,而经验是经过几千年反复实践得出的结果,是符合科学的要求的。所以,从另一个方面看,中药的应用实际上是科学的。
用药需要处理的四个关系
如何科学使用中药,是个比较大的话题,以后会慢慢讲到。今天就讲讲其中的原则问题。
1:散与收
散是发散,收是收敛。如一个人体虚感冒,既要驱除外邪,又要顾及其体力。
2:攻与补
攻为祛邪,补为加强人体正气。其中,关键还是扶正。在保持体力的同时,如何通过各种方法祛除疾病。<伤寒论>中很好的体现了这样的思想。如“保胃气,存津液”。其中应用“汗,吐,下法”来祛除疾病。在一个药方中,往往加入甘草等脾胃之剂,也是有扶正的原理在里面。这个需要根据病情及时调整。
3:温与清
温为寒症热之。清为热症寒之。这个关键在于辨证清楚寒热。
4:升与降
中医叫气机的出入。升是气机上升,降是气机下降。升降是气血运行的正常运动。治疗疾病也是遵循升清降得原则。
1、按需行补,不需不补。举个例子,体虚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和不同脏器的虚衰之分,阴虚患者需要选用清补型滋补剂,阳虚的则需要温补型滋补剂,两者差别巨大。老年人要做到辩证应用不要,才能药到病除,补到虚消。
2、秋冬进补为佳。一年四季,秋冬的时候人体的阴精阳气也在潜藏,此时进行补充的话易于吸收,进而潜藏在体内,达到增强体质,扶正固本的作用。反之,如果在春夏大补,则容易上火,出现口干咽燥症状,甚至诱发新的病证。
3、由于滋补药物的种类有很多,不能一一赘述,在服用的时候,应该根据自身的病情酌情服用,可参照说明书的服用方法、剂量,切勿操之过急。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医药基本知识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医药基本知识有哪些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