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当归 长毛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当归 长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朝一种神奇的“刀尖药”,为何解放后却消失了?
清朝有一种神奇的药叫作“刀尖药”,据说他有神奇的疗效,人们出血的时候敷一敷接着就好了。他的另一个名字就是金创药。
在清朝末期,人们都是留着长辫子的,因此,理发师们便会在剃头条子里,准备几包刀尖药,以免自己在手滑的时候不小心打破顾客的头皮,万一出事了没有一点准备的话,还是不好的,还会影响自己的名声,而自己的这个工作也就丢了。这种刀尖药药效神奇,只要有人破皮擦伤或者是被被划伤,敷上它,不出几天就会痊愈了,当时刀尖要在各大药铺都有售卖,甚至是在大街上的小孩子,也会买几包去兼职卖。因为当时老百姓也没有多少钱,而这种要价便宜不贵,要笑又好,因此很多百姓家里都会背上几包,甚至戏称“除了砍头,一敷就好”。虽然这只是戏言,但是也证明了这个药的功效。
清末1880年左右,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在耕种翻地的时候,偶然从地里挖出几块骨头。有经验的老人一看就说了:这是龙骨,能入药。
龙骨,其实就是古代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中医很早就拿来入药,并不是什么稀罕物。
但是,这次挖出来的几块龙骨,还是有点不一样,这些牛骨头和乌龟壳子,上面还刻着一些乱七八糟的符号……没关系,不妨碍入药。
于是,在随后一次偶然的尝试中,村民发现把这种龙骨磨成粉,治疗外伤止血效果非常好。于是,给它取了个响当当的名字:刀尖药!
小屯村的农民们,在翻地的时候经常能发现这种带符号的龙骨,于是都收集了起来,拿来赚钱。比如说,安阳地区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办一次庙会。四面八方的人都赶过来,做买卖看热闹,人挤人货挨货,难得的好机会。
村民们就把龙骨磨成粉,打着刀尖药的招牌,在庙会上当特产来买。这一来二去的,刀尖药也就火了,也有药店专门来收药了。
就这么,刀尖药流行了十几年,各大药店里都有龙骨这味药卖。
《甲骨年表》记载,说是金石学家王懿容生病了,他的好朋友刘鄂,也就是《老残游记》的作者,从达仁堂买了药去看望他。当刘鄂看到药店的伙计在捣龙骨的时候,发现龙骨上面有奇怪的文字,他就把这一现象告诉了王懿容。王懿容对古物文字有研究,听到这个事后很惊讶。他病好后就前往药店,把所有字迹清晰的龙骨都买了下来。
为什么消失?因为如果有这种药的话根本没有人用得起!
故事的开始首先要介绍一位著名的金石学家,他的名字叫王懿荣。
公元1899年夏天,王懿荣偶感风寒由于刚开始没有注意,过了一段时间依旧没有痊愈,王懿荣的家人就到药店中找郎中配了一副药。王懿荣对药学也十分的感兴趣,家人回来之后拿起医生开的药方就看了起来。突然一个陌生的名字出现在了视野中,“龙骨”是一味什么药,怎么从来都没有听说过?
王懿荣打开药包,找到了方子上的龙骨,看起来像是某种动物的骨头,上面似乎还有类似于线条的东西,在一片稍微大一点的骨头上,一个类似汉字的线条引起了王懿荣的注意,作为金石学家的王懿荣知道这可能不是上面简单的药材。
这个时候的王懿荣已经顾不上治病了,连忙赶往药店。在药店掌柜的描述下,王懿荣了解到龙骨这种药材大多来自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当地的百姓在田里劳作时无意中挖到了大量的龙骨,而百姓也认为这是好东西,于是将其研磨成粉末贩卖到药店,而各大药店也给龙骨取了一个名字——刀尖药,意思就是止血效果特别的好。
了解到情况之后,王懿荣嘱托药店掌柜,如果再有整片的龙骨不要研磨成粉末,我花钱购买。这样子掌柜当然很高兴,没过多久就给王懿荣找了多片完整的龙骨,王懿荣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收购,而龙骨研磨成粉末的售价每斤才五文钱。
当王懿荣仔细地研究龙骨之后,发现上面撰写的就是早已失传已久的殷商文字,这个消息一出,龙骨的身价暴增,再也没有人将龙骨作为一种药材,龙骨就此变成了国宝。那么为什么如此宝贵的东西会大量的出现在河南安阳这个小地方呢?后来人们才知道小屯村就是当年殷墟的中心地带,所以会出现大量的“龙骨”,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甲骨文”。
只是不知道当年有多少“甲骨文”被人们当做“龙骨”吃进了肚子。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当归 长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当归 长毛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