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知母的作用_中药知母图片
草药大全 知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症。关于知母特性及其功效,在古代医疗典籍中即有多项记载。 ![]() 知母来源:知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的根状茎。 知母产地:主产河北、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地,以河北易县产品最佳。 知母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或鲜时除去外皮,晒干,习称“知母肉”(光知母)。 知母性味归经: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中药知母的作用与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主治阳明病,厥阴病,暍病,百合病,疟病,历节病,虚劳病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8g;或入丸散。清泻实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炒用。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质滑,故脾胃虚寒、大便溏泻者忌服。 知母的临床应用: 1.用于热病烦渴。本品甘寒质润,善清肺胃气分实热,而除烦止渴。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2. 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本品功能清泻肺火,滋阴润肺。用于肺热咳嗽、痰黄粘稠,常配瓜蒌、大贝母、胆南星同用;或阴虚燥咳、干咳少痰者,多与贝母同用,如二母散。 3. 用于骨蒸潮热。本品又能滋肾阴、润肾燥而退骨蒸,故有滋阴降火之功。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常与黄柏同用,配入养阴药中,以加强滋阴降火之效,如知柏地黄丸。 4. 用于阴虚消渴,肠燥便秘。本品有滋阴润燥,生津止渴之效。用于内热伤津,口渴引饮之消渴病,常与天花粉、葛根等配用,如玉液汤。用于肠燥便秘,常与生首乌、当归、麻仁同用,又有润肠通便之效。 知母的配伍应用: 知母黄柏配对,第一想到的是知柏地黄丸,加知母黄柏专门是为了滋肾水,降虚火,可见这里虚火炎上的症状应该是比较严重了的曾经略微想过知母黄柏配对的原因知母苦甘寒,入肺胃肾;黄柏苦寒,入肾膀胱大肠。中医有个法叫金水相生法,黄柏入肾而不入肺,知母下润肾水,上清肺金,二药相得益彰,疗效自然更好。 知母的用量用法: 1.用量 常用量6—18克。 最小量2两(6克),如酸枣仁汤。 最大量6两(18克),如白虎汤。 2.用法 汤剂。 按:知母苦甘寒,质柔润,入肺、胃、肾三经。苦寒相合,则能清热泻火。甘寒质润,则能滋阴润燥。可见,知母以清润为专长。故凡燥热伤阴,不论实证、虚证,皆可应用。然寒润之性,易于滑肠作泻。 故阴虚便秘者,甚为适合。若脾虚便溏,或寒饮咳嗽者,则非所宜。知母生用泻火力强,盐水炒用,是取其入肾之义。 知母与石膏皆能清肺胃实热。然石膏辛甘大寒,重在清解;知母苦寒质润,重在清润。所以清宣肺热者,多用石膏;清热润燥者,多用知母。里热重津液已伤者,宜用知母;里热重津未伤者,宜用石膏。阳明热盛伤津之证,二者常相须为用。 知母的文献摘要 1.《本草纲目》:肾苦燥,宜食辛以润之;肺苦逆,宜食苦以泻之。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昔人譬之虾与水母,必相依附。 2.《本草新编》:知母,味苦、辛,气大寒,沉而降,阴也,无毒。入足少阴、阳明,又入手太阴。最善泻胃、肾二经之火,解渴止热,亦治久疟。此物只可暂用,而不可久服。丹溪加入六味丸中,亦教人暂服,以泻肾中浮游之火,非教人长服也。黄柏未尝不入气分,而知母未尝不入血分也。黄柏清肾中之火,亦能清肺中之火,知母泻肾中之热,而亦泻胃中之热,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岂止入于气分,而不入于血分耶?是二药不必兼用。 3.《神农本草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 《本草纲目》引《名医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 《本草纲目》引《用药法象》:“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 《本草纲目》:“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 知母的药理作用: 1.据化学分析 知母含多种甾类皂苷,多量的黏液质和烟酸、含氧杂酮和C-葡萄糖苷胆碱等。 2.据药理研究 (1)本品有解热作用。 (2)本品能促进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可使肝糖原下降,横膈糖原升高。 (3)本品有利尿作用。 3.据抗菌试验 本品对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百日咳杆菌及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白色念珠菌有抑制作用。 4.据现代临床 本品主治急性病毒性肺炎,急性支气管肺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肠伤寒,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疟疾,流行性感冒等。 知母的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服。 ①《别录》:多服令人泄。 ②《医学入门》:凡肺中寒嗽,肾气虚脱,无火症而尺脉微弱者禁用。 ③《本草经疏》:阳痿及易举易痿,泄泻脾弱,饮食不消化,胃虚不思食,肾虚溏泄等证,法并禁用。 ④《本经逢原》:外感表证未除、泻痢燥渴忌之。脾胃虚热人误服,令人作泻减食,故虚损大忌。 (责任编辑:esde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