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本伤寒论》_古传本_中医古籍
《康平本伤寒论》是中医古籍《伤寒论》流传在日本的古传本。因康平三年(1060年)由侍医丹波雅忠抄录,故后人称为《康平本伤寒论》。 一、《康平本伤寒论》名字的由来 因由侍医丹波雅忠抄录于康平三年二月十七日,康平系日本后冷泉天皇年号(1058-1164年),康平三年即1060年,故后人称为《康平本伤寒论》,是据其抄录时代而命名。 二、《康平本伤寒论》的主要特点 1、《康平本伤寒论》为一卷十二篇,不分卷,与《宋本伤寒论》相对照,缺少《辨脉法》、《平脉法》两篇及“可”与“不可”诸篇等,两者的条文顺序和内容及数目也基本相同。(《康平本伤寒论》中的59条、60条、61条置于80条下)。《康平本伤寒论》的体例是“方证同条”,与《宋本伤寒论》相同,不同于《金匮玉函经》和《高继冲本伤寒论》的“前论后方”体例。《康平本伤寒论》无“可”与“不可”诸篇,说明《康平本伤寒论》更接近《伤寒论》的原型版本,因为“可”与“不可”诸篇皆为王叔和重新归纳排列、整理的《伤寒论》条文。 2、《康平本伤寒论》的另一重要特点是他在排版格式上与《伤寒论》其他版本显著不同而独树一帜,《康平本伤寒论》的排版有每行15字,每行14字,每行13字三种格式,即顶格式、降一字格式、降二字格式。顶格式和降一字格式似乎应看作为《伤寒论》原有的内容,而降二字格式内容似乎可看作王叔和所写。这种排版格式,在校勘《宋本伤寒论》时,有些问题可以解释学者们的一些疑问和异议。 三、《康平本伤寒论》的评价 《康平本》是最古最善本。任何学术,要求彻底了解其来龙去脉及探求其精神实质,必须重视搜集第一手材料。《伤寒论》为中医经典著作,但由于年代久远,更经辗转传抄,错杂失序,残阀颇多,仲景原著既不可复睹。故探求最古最善之版本,乃世人之夙愿。该传抄本之后有康平三年(适我国北宋嘉枯五年)之跋,故题《古本康平伤寒论》。本书传至日本,在晋或隋虽不可确考,然其袭藏传写,及至康平之时,依然存古态式,嵌注、旁书极其分明。 又,现按日人真柳诚发现宋人把大量方书中的‘桂心’ (药名) 改成 ‘桂枝’,而康平本所采用的药名是‘桂枝’,而不是其他宋以前版本的‘桂心’。所以基本否定康平本是宋以前的版本。而不是最善本,钱超尘先生在讲座上也否定康平本是宋前版本。 (责任编辑:esdesign) |